央视网消息:在2024年的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成都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推动博物馆教育职能向多元化扩展,进一步拉近藏品与观众的距离。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一主题,成都博物馆针对各展厅特色,设置了不同学科的创新课堂。中小学生们陆续走进博物馆,沉浸式地感受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学科课程。在人与自然展厅里,孩子们穿越到十九世纪末,化身为地质科学家,到达世界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在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上,学生们探寻了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课本上的知识在文物展品间流淌。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成都博物馆还将上演传统乐器演奏,与文物背景结合,植入皮影戏表演,加入互动操纵场景,彰显国潮文化魅力,并邀请观众“上手”体验,感受活起来的文物。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江之尺”丈量水文历史
白鹤梁是长江中一道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因古人在此观测长江水位留下题刻而得名,被誉为“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极具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三峡水库蓄水后,为避免白鹤梁题刻被永远淹没于江底,相关部门在它的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这也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
白鹤梁是一座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涨水时被淹没,枯水时露出来。古人发现,当石梁露出的时候,会有许多白鹤停在石梁上,故称白鹤梁。
至今,白鹤梁上镌刻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的165段题刻,其中,关于水文的信息就有108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水下碑林”。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此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有专家推测,在题刻中,这个“来”字被拆分为两个部分,上面一个“去”、下面一个“不”,或许表达了黄庭坚不舍离去的心境。
早在唐代,人们就在白鹤梁的长江最低水位线上刻下了两条石鱼用来观测长江水位,透过这个观测窗看出去就是镇馆之宝——“双鲤石鱼”。
1963年,考古专家来到白鹤梁考察,惊奇地发现,两条石鱼眼睛的高程与涪陵当地水文站的零点水位在同一水平线上,古人的智慧也在此体现。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为了不让白鹤梁永远淹没江底,科学家商议决定在原址建成水下博物馆,以“无压容器”的保存方式,修建了一个椭圆罩体,最终将白鹤梁上的题刻真迹保存其间。人们通过研究题刻资料,总结水文变化规律,让长江水利航运的建设发展有了参考。白鹤梁已然成为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国之瑰宝。
用现代科技感受齐风鲁韵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如同和古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这一称呼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诸侯国——齐国与鲁国。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齐鲁文化依旧熠熠生辉,成为了山东的象征。山东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这样一座年代久远的博物馆靠什么吸引观众?有哪些看点?
用3D动画看:什么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里提到,孔子曾在齐国听到《韶》这种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足见其魅力。这组战国时期齐国的乐舞俑共38件,有唱歌、跳舞、奏乐、观赏等乐舞俑,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都栩栩如生。
让孔子着迷的《韶》乐究竟是什么?山东博物馆将这些陶俑进行了数据采样,以3D虚拟动画方式,还原齐国贵族的乐舞场景。
用超微距摄像机看兵法
这是国宝级文物——全国唯一一份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通过超微距摄像机可以清晰看到《孙子兵法》上的文字:“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2000多年前古人的智慧,虽然这是兵书,但是开篇就指出了战争的危害性,提醒我们要慎之又慎。看着这些文字,不由得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到由衷赞叹。我们能够跨越2000年的时光鸿沟,直接领悟到古人们的思想精华,这是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用8K摄像机看:礼出东方 鲁国大玉璧
通过8K超高清摄像机可以清晰看到,镇馆之宝鲁国大玉璧的纹饰区域多达3层,内圈和外圈是象征权力的龙纹,中间这一圈是象征五谷丰登的谷纹。玉璧是祭天的礼器,作为战国时期形制最大的玉璧,它充分展现了鲁国对礼制和农业的重视。
在虚拟场景看:时空穿梭是什么体验?
听孔子讲课是什么体验?在山东博物馆的虚拟场景中,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孔子“杏坛讲学”的氛围。特别有趣的是大家看地上的花瓣,踩上去就会出现一段《论语》的节选,寓教于乐,很受小孩子欢迎。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运用了多项交互技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时空穿梭”的感觉,更能“一键换装”生成身穿明代服饰的形象。
用年轻人的视角看:古韵和新潮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亚丑钺被做成了各式各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创产品。对这些珍贵的文物来说,我们所能表达的最高敬意不仅是把它保护好,还要实现它最大程度的活化利用。这些将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的历史,而是作为文化符号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