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摄影与旅游之间的距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3 11:23

霞浦县三沙镇花竹村海边,游客在拍摄日出(新华社/图)

成为摄影胜地

晚霞即将散尽的时候,一队外来的摄影师回到了山上的民宿,站在面向海岸的观景台上闲聊。从观景台往下看去,山下的公路桥上依然站着拍照的游客,霞浦县三沙镇的东壁村和虞公亭村以日落景观著称。

等待海鲜宴的间隙,团队的本地人向摄影师们介绍这间民宿的主人郑德雄——霞浦摄影协会会长,把霞浦滩涂拍出名堂的人,最后一句介绍词是,“让霞浦房价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的男人。”

事实比言语更有力度,三沙镇一栋废弃的农村自建房能够以一年十几万元的价格出租给民宿老板,如果是可以交易产权的房子,一栋售价高达几百万。而民宿老板们仅仅为了一块地皮,将房屋推倒重建,精心装修。一间海景房,淡季一晚的价格都是四位数。暴涨的房价成为早年因缺乏本地产业而外迁的三沙人难以释怀的心结。

寒暄完的郑德雄坐回观景台另一边的户外座椅上,忙着给另一队即将到来的摄影团规划拍摄行程,第二天还有两场本地政府安排的见面会。来霞浦调研和考察的人,都想见见郑德雄。

在郑德雄之前,没有人专注于滩涂摄影,也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霞浦的美景稀奇到可以拿出去展示。自199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摄影的郑德雄,也是在看了许多海滨风光的摄影作品后,才确信霞浦景色的独特。2002年,郑德雄开始在闲暇时间拍摄家乡滩涂。两年后,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在龙首路街道上举办了霞浦第一个摄影展,还向多家摄影杂志投稿,作品屡屡被刊登,并获得奖项。

霞浦和它的滩涂一起在摄影圈出名了。霞浦被评为“中国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首”,沿岸的小渔村建起了摄影基地,做海产捕捞的渔民回到岸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重返家乡,从头做起了旅游产业。郑德雄记得,20年前的霞浦县城只有短短一条街,没有外来人口,而现在城区一路扩张至海边,开满大排档的太康路热闹至深夜。2022年,人口仅五十多万的霞浦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20万人次,几张照片改变了一座县城的命运。

“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哪有这么简单?二十多年,从民间的自发力量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无偿服务转型到商业模式,我们其实付出了很多。”郑德雄反对轻易的概括。

刚开始拍滩涂时,郑德雄沿着霞浦四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走了一遍,原来岸边没有路,荒山野岭,他要带上砍刀和锄头,一边开路一边走。在沙江码头拍摄时,为了找一个高度合适的拍摄点,他从山底硬生生往上爬,到了山顶才发现另一侧有村里修的石阶路。霞浦早期出名的几个摄影点都是郑德雄这样找出来的。

早期来霞浦的外地摄影师也是郑德雄自掏腰包接待的,直到钱实在贴不起了。2007年5月1日,他开了第一个收费的摄影团,20人一周的行程,每人收费一千多元。当地政府看到了摄影对旅游产业的助力,开始举办全国性的摄影比赛,打造摄影点的标识。更重要的是,官方牵头逐步修建完善摄影点的配套基础建设,包括道路、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