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 | 陈小军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前期经过精选作品展示、邀请公众评选、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本年度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
为进一步挖掘、展示摄影家的经典作品及创作历程,搭建更多元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近期,中国摄影网将组织记者、编辑,对获评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进行专访,讲述摄影家作品背后的故事。后续将编辑出版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专辑。
本期推出:摄影家张宇专访文章。
——编者按
前 / 言
出生于1996年的张宇是本次“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这位谈吐谦逊的九零后却不容小觑,尽管年纪不大,从业时长却不短,在摄影方面硕果累累,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力派。张宇曾多次前往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拍摄,积累了大量风光、人文影像,他的作品往往利用摄影对历史、社会和记忆进行探索,呈现风景、生活与现实的关系。我问他,如果用几个关键词形容自己,那么会是什么?他回答:学习、进步、感恩、浪漫。
张宇出身于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就是摄影家,算是子承父业。他也是科班出身,在学校系统学习了丰富的摄影实践技能,直至实习阶段,跟着摄影家王建军继续学习。有学习,就会有进步。一直学习,就会一直进步,会不断有新收获。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是对技艺精进过程中人们的提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拳不能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张宇不是个执着于自我泥藻的人,对老师如何做人、做事、创作,他崇拜、欣赏;对长辈严格、苛刻的要求和期盼,他理解、感恩。“厚积薄发”的信念,让他走得十分扎实。
大学毕业之后,同学大多并没有从事摄影工作,而摄影一直是张宇的真诚兴趣所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作为职业本身就是一种浪漫。风光和航拍是他目前主要的拍摄题材和手法,谈到在无人区的冒险经历,张宇很兴奋,率真和热情洋溢,他一直在壮游中体验世界之大、领略世界之美!
张悦
2023年11月16日
张悦
中国摄影网记者,
九零后,中文女,居北京,
发表过数十万字的文艺批评和时政论述。
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摄影与数字媒体方向就读硕士研究生,
对纪实摄影情有独钟。
十佳 / 张宇
张宇,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专业,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多次前往中国西部地区川西、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拍摄,积累了大量风光、人文影像。拥有扎实的影像工作经验,多次进入青海俄博梁、西藏阿里、新疆哈密大海道等无人区拍摄。
中国摄影网记者张悦(以下简称“张悦”):据我所知,您的父亲也是一名摄影师,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家庭和您父亲的摄影。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张宇(以下简称“张宇”):我的家庭属于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我父亲张涛是我们当地的文化馆馆长,从事摄影创作专业的工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也是我们当地的摄影家协会主席,从事摄影工作三十多年,在国家、省多次获奖。儿时,家里总有些“神神秘秘”的东西,我记得角落有好几个黑色的大铁箱子,后来知道那是父亲装摄影设备的防潮箱,里面放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相机和镜头,还有很多的老式相册,摞起来估计能比家里的房顶还高。每次外出游玩,父亲都会给我们拍很多照片,那时就觉得每次老爸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样子很帅很酷,以前不知道,后来才觉得那些是最珍贵的记录。我也是从小就喜欢摆弄这些铁疙瘩。母亲曾从事戏曲工作,有着一副洪亮的嗓音,现在老年大学教授戏曲,老爸原来可没少拍老妈的囧照。对于我来讲算继承了父亲的职业,他们对我支持有加,对我的作品既关爱又严厉。
《盎》
2019年11月3日,青海
大自然真实谱写了一首天然协奏曲,
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张悦:您是哪年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的?在学校主要接受了哪方面的摄影教育?
张宇:我是2018年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大学期间的经历对于我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摄影教学分为图片摄影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我主要接受学校图片摄影的教学指导。摄影学院每一个角落都是同学们展现自己想法的地方,每一个影棚、每一个宿舍都是创作者们独一无二的天地。可能因为我从小就“好摄”,喜欢鼓捣家里各种各样的相机,出门就随身带着,到了大学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机器,这让我有段时间都异常兴奋。几乎每次和同学去市里扫街,我都拿着机器不停地拍拍拍,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各个类型的图片都接触,拍摄了很多现在想想都有些嗤之以鼻的“作品”,当时成都地铁十多条线几乎都跑遍了,就是爱溜达,闲不住,就是在这期间激发了我的分享欲,时不时就在宿舍开一场小型看片会,还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去看摄影展览,我非常喜欢成都这个城市,我深爱着她,她是我的第二故乡。
《大地之眸》
2019年11月2日,青海
恶魔之眼艾肯泉,
西部大地上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悦:大学期间的教育,对您来说,您觉得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对摄影技艺本身的训练?
张宇:总的来讲,于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是摄影技艺的学习和训练吧。对于大多数摄影专业学生来讲,大学之前对于摄影的了解都是从艺考的书本里了解的,只知道简单的光圈、快门、曝光的含义,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少有实质性的拍摄练习。记得大一上胶片课程,那时候对于胶片的记忆只停留在小时候老爸带我出去郊游,咔嚓咔嚓一张一张的拍,但是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理,风光、纪实、商业、广告等很多种不同的摄影技法,深深吸引着我。除了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更多的是跟小伙伴私下里不停地“折腾”,有段时间我们跑遍了你能想象的学校各个角落,尽可能的去实现我们想要的图片,拍星轨、拍延时、拍多曝、拍女同学……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是每次都能相互学到很多拍摄技法,够在同学中“炫耀”一番,那时候真的每天都很快乐。
《轮回》
2019年4月5日,西藏
神山冈仁波齐前的经幡,
鸟瞰其像是人生的轮回。
张悦:您是哪年开始摄影创作的?您的简历介绍,你的作品主要呈现风景、生活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对历史、社会和记忆交错的探索。可以具体举例谈谈您的摄影选题和作品的具体内容吗?
张宇: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创作是从2015年开始的。因为在大学的创作始终是有一些“局限性”的。
《呐山 呐景》我内心的那座“山”与那片“景”,是从受到摄影艺术教育以来,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和崇敬,更是现在内心世界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当代摄影人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会使得大部分的风光作品略显雷同。我想寻找的,也许是自己内心的那片宁静、又或许是想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解读。敬畏大地,借助广袤的西部大地,以清醒的民族精神、自主精神,展现我们中华东方文化精神的生动。
《罕至雅丹》
2018年12月30日,青海
傍晚,夕阳西下,下过雪后的冰上雅丹地貌,
像是一幅富有中国特色的墨画。
说到对摄影的选题,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我要十分感谢我的恩师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王建军老师,如果说大学的知识是一杯不温不热的水,而跟随王老师的时光就如大海,也是这段经历打开了我新的人生大门,学习到了不单单是摄影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
2015年,记得有一次央视来拍摄王老师的个人纪录片,到我们学校选学生作为助手参与这次拍摄,我有幸被选中,并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军旅”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天的拍摄精确到分,哪个时间点做什么事必须有规划,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摄影家自身的强大气场,不仅仅是我知道他是为很厉害的摄影家,最主要我被王老师极具辨识度与个性的“为人”所震撼到了,后来的几年,越发能感知、感觉、感恩。做事果断且思想敏锐,雷厉风行且不失风雅……使我彻底折服。我记得那时候老师玩笑似的说过一句话,“每次拍摄,都是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累的像猪一样”,那时的我想,怎么拍摄能到这种地步呢?为什么?图什么?我不理解。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一点,“每次拍摄都是生命的体验”,每一次都能从不同维度、不同的层次收获满满。
后来几年,一直受到王老师的影响,我从自己那个狭小的世界里走了出来,慢慢观察起周围的人、事、物、品,也让我看见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组作品大多都是在这段时间拍摄的,每一张图的背后我都可以讲出一篇小作文,不是阐述作品,而是作品背后发生的种种事,而这每一件事,都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凛冬》
2019年3月27日,西藏
冬季,海拔接近4000米的然乌湖一角。
张悦:您多次前往中国西部地区四川、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拍摄,积累了大量风光和人文影像。那您的摄影创作是以风光为主,还是人文为主?您觉得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哪个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张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点对于摄影师来讲哪一点都很重要,对于我而言,那几年的摄影创作还是以风光为主,人文的片子也拍,但是当时可能因为自己的心智包括人生阅历的问题吧,我始终觉得把握不好人文片子的那个“点”。
风景摄影在中国摄影史上一直有着很特殊的重要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期,风景摄影曾是很主要的一种摄影形式和类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风景摄影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2000年以后,各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逐渐融入风景摄影中,景观摄影、观念摄影、新风景摄影等呈现出旺盛的表现力,于我而言,跟王老师学习的那几年,使得我深深爱上了风景摄影,记得在学习时,各种各样的门类,整的我眼花缭乱,“风景摄影”“新风景摄影”“地形学摄影”“新地形学摄影”“景观(奇观)摄影,一开始没有带着思考,只是一味拍摄,积累多了我得到一些浮于表皮的作品,甚至你让我来讲述,我可能讲不出个一二三,后来,我逐渐带入自己的情感和对被摄体的理解,慢慢得到能体验自己价值观的影像,我总结来说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风景,那几年,那些年,我都是在充实、在学习的过程,是对我真实摄影生活、对每一个地方感情的写照。
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年轻的摄影师,或许是自诩亦或是别人的吹捧,拍了一些光影感十足的片子,就觉得很厉害,但是你让他讲述一下这张图片的故事或者想法,他可能讲不出来,这种影像在我看来是立不住的,他只存在于表面。记得看过一个抖音,两个摄影师在一个小巷子里蹲点,本来想拍带来的两个女模特,到黄昏时分突然意识到墙壁上映射下的那一束光特别好看,就出100块让楼上的一位奶奶赶紧下楼配合他们拍摄,结果看起来很棒,夕阳西下、濒临拆除的老旧街道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在一束圣光下走过。这个视频有几十万的播放量,网友们纷纷赞叹“真厉害”,“这才是摄影师!”,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种抖音、小红书上泛滥的所谓的大师级摄影教学,有大批网友为之点赞,甚至付费买课,反而像那些老一辈的,他们的影像真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摄影家们,反而在网上没有什么存在感。我个人感觉,这种现象并不是影像的“百花齐放”。有些作品是“立不住”的,是经不起“看”的,也是经不起“敲打”的。话又说回来,也不得不服,毕竟现在摄影大环境就是这样对吧。
《生与活》
2019年3月25日,西藏
芒康盐井古盐田,
已有1300年的历史,
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
呈现出古人最原始的手工晒盐生活方式。
张悦:我看到有介绍说,您是一个拥有扎实影像工作经验的摄影师,那么这里的扎实,指的是摄影技术,还是后期制作,还是思想性?那么您更重视前期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制作,还是对艺术思想的探索?
张宇:“扎实”,首先我觉得这三点都很重要,就如同一碗热腾腾的自热饭,只有饭没有水,就无法加热;只有饭水,没有菜包,吃起来就无滋无味。我想其中还是吃起来有滋味比较重要吧,这里我认为滋味就是影像中的思想性。现在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影像,他们的背后又是数以万计的摄影师们,我想针对年轻摄影师们的这些平台,呼声高的那些肯定不单单是“看起来好看”而已吧,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或者说那一段经历,再或者说是摁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他所想表达的情感,这是重点。我个人而言,也是把这一点作为每张、每组作品的核心来呈现的,我觉得这个是分阶段性的,我不觉得一张好的作品是随手得来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探索艺术性这些需要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生阅历,不断学习而慢慢“越来越有”的,我始终相信四个字“厚积薄发”,不急于求成。相比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们,我还是要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学习。再接地气点儿,不说现在很多绞尽脑汁想参与各种摄影比赛的摄影师们,就算是现在的拍活动的摄影摄像,一张图,你角度不好,不调色,到了活动场地没有逻辑的一通胡乱拍,自我感觉良好,甲方爸爸不满意,那不纯属自嗨。
《流金大地》
2019年11月3日,青海
青海土星环一角,
像是外星表面,充满了神秘感。
张悦:您好像说过“摄影比的是文化,拍的是自己。”这似乎很有道理,好的作品肯定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好的作品也一定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那么,您认为一个摄影师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怎么才能用影像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
张宇:这个需要每个人去亲自践行才会慢慢的理解,自己内心表达的世界不一定是大众所接受的,大众所接受的有时候又不是你想表达的,但是大众为你点赞的而小众、艺术领域门槛又不接纳。为什么这么多艺术家,能从一些个性或者说偏激的维度脱颖而出,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有“文化”吧。一个摄影师的知识储备,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去学习,但是我觉得人生丰富的阅历是最重要的,多去走走,去看看,去听听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故事。艺术、学识、阅历所有都构成了我们对摄影的认知,认知加上恰当的时间和景物,往往会叠加成一幅成功的作品。其次是学历,原来我不觉得怎样,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一手高学历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我也在努力。摄影比的是文化,拍的是自己,这句话,让我不得不说一件我铭记的事。
2016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跟王老师参加摄影展,记得是在金昌,忙了一上午布展工作,我们在回酒店房间的路上,老师问我:“小宇,什么是文化?”这一下把我给问懵了,当时大脑飞速运转,应道:“文化是知识”。老师不由得叹气摇了摇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不被认可的滋味,很不舒服,就感觉自己大学白上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当时的我也是懵懵的,经过后来这么几年的学习和践行,才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和老师想要告诉我的东西。这句话不是王老师的原创,但是我也铭记终生。是的,文化不仅仅是知识,它可能是你在摄影工作开始前的学习和准备,提前去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知识,也可能是你在一个展览上与同行朋友侃侃而谈的一个艺术趣事,也可能是你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悟的一件小事,他包含的含义太多太多,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自以为很有“文化”,其实呢,自己知道,还远远不够,学无止境。不能早早的就给自己带上这么多无味的头衔,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藏地红河》
2019年1月31日,青海
沱沱河蒙语意为“红河”,
大气磅礴,一望无垠。
张悦:中国摄影金路奖有社会纪实、自然环境、人物肖像、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另类时尚等六个类别的奖项,而且每个奖项只设一个奖,并且是中国摄影界很难获得的一个奖项,您是哪一年,用什么作品获得的此项殊荣?
张宇:我是2021年获得的金路奖,是艺术类,主要是前些年拍摄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影像,有15幅彩色单幅作品和一组黑白组照。另一组是黑白组照,“走进大海道”,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源于《西州图经》残卷,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从敦煌往西经过哈密到吐鲁番,路途500多公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身处大海道之中,你可以看到古城堡、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行走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美丽的风景。走进大海道,穿越这里的无人区,感受丝绸之路所留下的悠久历史,感悟祖国西部大地所带来的极致之美。
《慈悲》
2019年4月6日,西藏
无数的玛尼石上穿过一行经幡,
像是无数的僧人在为天祈祷。
《寒叶》
2019年11月5日,青海
大柴旦翡翠湖里面的盐碱地上,
赫然印画着一片动人的“叶子”,
与大地交相辉印。
《金色雄关》
2019年1月3日,甘肃
夕阳下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大海道——是我心中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但是现实中的他却是那样的荒凉、那样的孤寂,它横跨吐哈盆地的南湖戈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少雨,人迹罕至。遍地的火山岩,独特的雅丹地貌,无数造型奇特、风蚀肌理的岩石,它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用黑白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我对它的敬畏与爱。
张悦:我看到这些年,您先后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展”“北京国际摄影周”“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日韩摄影交流展”等数十个展览。如此之高的频率参展,那您一年要为摄影付出多少时间?
张宇:您说的这些奖项很多都是前些年参与的,之前我的生活中一直充满着摄影,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家庭环境,还是学习创作,几乎全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拍摄。但是之前的拍摄多以风光为主,平时其他类型的片子也会接触,我们有几个小伙伴,都是非常喜欢摄影的朋友,他们有的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的,有的是干餐饮的,有的是公务员,因为摄影让我们走在一起,夜夜笙歌,经常谈论关于摄影的知识和八卦,特别有意思,那段时间也试着创作像纪实类、人像类的作品,但是我给自己讲,要永远保持谦卑的姿态去做事做人,像上面讲的,厚积薄发。
张悦:我还看到您先后获得“全球华摄国际摄影大赛”彩色开放组优秀奖并被授予GCPA荣誉勋章、“大美中国旅游摄影大赛”自然探索类银奖、“全国无人机摄影大赛”专业组二等奖等多种奖项,请问这些奖项都是以荣誉为重,还是有一定奖金额度?仅凭参赛获奖能够维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吗?
张宇:这些奖项很多都是没有奖金的,那时候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多多参与、多多积累和学习。一些强专业性的组织我都想去接触学习。现在慢慢的发现真的高手在民间,我认识不少朋友,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获过奖,但是丝毫不比很多获奖作品差。就上面我讲的现在很多互联网的作品,用学生时代的话讲都是一些糖水片,没有营养,就像看爆米花电影一样,爽而无感。我并没有把投奖、获奖作为一个很光荣或者很自豪的事情,以前的想法就是想多多积累,现在呢还是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会急于求成。凭参赛奖金根本不可能维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我想这是大多数年轻摄影师的壁垒吧,是的挺难。
《通天烙印》
2019年2月2日,青海
万人冰上作画,
通天河上人们用沙子和石块书写着祝福,
使河面变成了冰上艺术走廊。
张悦:参加这些比赛、入选这些展览,包括获奖和收藏,都是一些什么类型的作品?
张宇:大多数是艺术创作类,像风光、风景、纪实、航拍等等。我觉得我现在还不能急着定性,怎么说这辈子是离不开摄影了,但是现在还是多多尝试。跟很多老一辈或者优秀的摄影师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摄影创作方面还是策展营销方面等,我都会去学习,不会止步于此。
张悦:您现在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吗?是依靠摄影为生吗?
张宇:现在不算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摄影师,现在就职在融创,也是负责媒体、摄影摄像这个方面。做好本职工作,生活中还是有不少精力去搞创作的,有时候需要权衡一下,因为现在工作也比较忙,但是也需要家里人的支持。
张悦:我看到您曾经讲过摄影一要靠缘分,二要靠热爱,三要靠执着。能否具体讲讲您和摄影的缘分、对摄影的热爱以及自己对摄影的执着?
张宇:也是从小就喜欢摄影吧,跟小时候父亲的耳濡目染有关,一步一步地走,大学就学习的摄影专业,还没有毕业就跟着王建军老师学习摄影。对摄影的缘分我觉得还是很奇妙的,当时大三的时候特别惆怅,因为面临着找实习的工作,母亲就很想让我回山东找个单位,其实我知道是当妈妈的不想让儿子以后离家太远了,我自己也很纠结。当时在成都也有两份实习工作,一是到云南那边做兼职的婚礼摄影师,另一个是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抖音拍摄,当时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正当我想要回山东发展的时候,王老师一通电话打过来,问我实习的打算,我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老师问想不想在他身边做助理,当时一听这个消息简直比中彩票还要开心。当即我就答应了,这就是缘分其一。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后面几年的工作生活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王老师是军人出身,无论是对待生活,对待工作都十分的严谨,也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吧。有时候我经常被一些自己认为的小事情给骂,甚至有时候感觉委屈到掉泪,觉得为什么自己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是真的不会?还是什么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慢慢自己反思,有时候挺埋怨老师的,什么都要管。现在知道,正是因为王老师的这份严谨和苛刻,我自己也养成一些很好的习惯。这是大爱,这是师情,我感觉就像是父爱一般。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会带着这几年的经历和老师的教导好好用在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次感恩老师。
那几年我的摄影水平和认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山就在那里,他不像我走来,我便向他走去”,是的,我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壮丽的自然风光,他有一种无形的气魄深深吸引着我,无论是从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还是禅宗,终将回归自然,风景摄影转化成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几年,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顶尖的摄影家,像陈长芬老师、朱宪民老师、于云天老师、谢墨老师、周梅生老师等,还要很多四川本地的优秀老师们,有幸多次同行外出拍摄,这其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更加肯定了我对摄影的热爱。另外的原因,是我个人非常喜欢成都这座城市,我觉得四川是最适宜摄影生存的地方,是中国摄影最活跃、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从实力派摄影家到新锐摄影师,在选择自由定身的地方,成都也是最热门的地方。在成都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闲不住,就想着每天起来了去哪里溜达,去拍点东西,每次都有惊喜。因为某些原因,我回到了山东发展,不忘初心,因为心中有“光”,所以我会坚守这份对摄影的执着。
张悦:我看过您的“大海道”无人区系列作品,很神奇的地理地貌,很鲜艳的色彩,大地上甚至还有很奇特的图案。因此,让我对您在穿越古丝绸之路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这条神秘而又沧桑的道路,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可以谈谈这组作品的创作经过吗?创作过程是否非常艰难?甚至有一定的恐惧感?
张宇:那是我第一次去新疆,当时万万没想到,自己已经接触到了在网上才能看到的“无人区”。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源于《西州图经》残卷,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从敦煌往西经过哈密到吐鲁番,路途400多公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身处大海道之中,你可以看到古城堡、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通过大海道这组作品的拍摄,让我真切的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风雨过后真的会有彩虹。
记得当时我们三次进入哈密无人区,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张图片,来之不易。当时我跟王老师和团队人员在实用索尼的新款相机,在深入无人区的第四天,我们的补给已经没有了,其他人都陆续回了市里的酒店修整,第五天的时候,天气预报说这片区域会有暴雨和龙卷风,当时我心里是又害怕又兴奋,因为活这么大从来没有在荒无人烟的无人区遇到极端天气,心里其实是在打退堂鼓,可是王老师毅然决然的一句话,绝对不能离开,也正是这份执着,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影像。当晚我们扎好帐篷,用十多块大型石头来压住几个边角,因为当时已经风特别大了,几乎吹的睁不开眼睛,气温也惆然下降,有好几次帐篷都被大风给差点刮飞。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我不知道那晚是怎么睡着的,甚至怀疑自己年纪轻轻还能不能活着出去,对了,当外面风声变小的时候,我还听到了狼叫,现在我也怀疑那里面到底有没有狼。就这样过了一晚,第二天我记得差不多4点多一点,我就被外面王老师的叫声给惊醒了,刚拉开帐篷的链子,就看到老师扛着脚架就一口气跑上了十多米的山坡,我也拿起机器迷迷糊糊的跟了上去,眼前的一幕简直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因为看到的画面跟昨晚简直不是同一个地方,我甚至感觉地貌都发生了变化。那个天,肉眼看到的可能就有七八种颜色,与被洗礼的大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恩,我们前后三次走过古丝绸之路,这里应了我上面说的那句话,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累的跟猪一样,但是每次都能收获满满。我觉得我们是追赶日月星辉的人,几乎每天都是不停的赶路,拍摄,赶路,拍摄,到达每天的规划地点都是凌晨,再整理装备、审查图片,我作为助理有时还要开车,第二天四五点就要出发,但是每天都活力满满的,像打鸡血一样,我想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王老师带队,是最大的慰藉和鼓舞吧,总有这么一份力量在无形指引前进。
《走进大海道》系列作品
张悦:目前,您正在进行的摄影创作是什么类型的体裁或题材?可以和大家谈谈吗?
张宇:目前我依然喜欢风景摄影。我喜欢大江大河的那种磅礴气势,但是你像在山东,我认为只有五岳泰山可以相提并论吧,但是题材太过单一。目前在进行的是重点拍摄是航拍,我想用几年的时候用不同的航拍形式和展现手法来记录我们齐鲁大地的风采。
其次是人文类的拍摄,现在网上太多太多“人间烟火”气的影像,每当看到这些图片,就像为人们无聊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支强心剂,太过泛滥。目前具体的拍摄题材还在选择中,但是大的方向是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立足社会底层人民的拍摄。
张悦:我也是一名摄影专硕,所以很想了解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也很想知道你们班当初有多少人,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自己的摄影创作?
张宇:当时我们班也有不少优秀的有想法的同学,当时全班我记得有30多人,现在知道的还在从事摄影相关工作的,已经很少了,其他的我不清楚,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毕业后回自己老家发展,有的是自己找一些媒体相关的工作,像有些相对比较好的,自己开了摄影工作室,大多数是做婚礼拍摄,可能小城市这个来钱最快吧。还有的进入了大一些的企业从事影像相关的工作,有进新华社的,有进大疆的,还有进索尼的,我觉的像这类同学的工作就挺好,起码是自己热爱的吧。像我的话,其实现在还是有些后悔回山东的,上面我说四川是摄影发展最旺盛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吧,整个城市摄影氛围都非常的浓厚,也充满着文化底蕴,再一个就是很有活力,有灵魂,包容性强。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喜欢摄影的朋友,有恩师贵人,还有喜欢的成都火锅,哎,是有些遗憾的,如果有机会再回去发展,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回去。
张悦:您是哪一年,以哪些作品成为中国摄影网的签约摄影师?
张宇:今年,作品集《呐山 呐景》。
《雪虐冰餮》
2019年4月1日,西藏
寒冬4月,鬼湖拉昂错。
张悦:你是以什么作品获得的2022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这项荣誉称号的?可以谈谈参赛作品的创作经过、内容和参赛过程吗?
张宇:一路感知大地,一路从学习中出发。摄影是一种缘分,一种态度,只要心离的足够近,我想就一定能出好作品。这组作品是用三年时间来拍摄的,遍布中国西部各个地区,四川、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行走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让我无时无刻充满着活力,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值得追溯。祖国西部群山绵延,气势磅礴,沟壑千仞,三年弹指一挥间,那几年几乎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外拍摄,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跟在老师的后面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只是在单纯的拍照,对于所得的影像根本不了解,对每个地区也不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得到很多连我自己都讲不出来的“作品”,这对摄影师来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慢慢的我有意识的增加自己对其的学习,从时间、空间以及地形的方向去了解自己拍的影像,越发有感觉,其实就是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那几年也是自己提升最快的几年。这组作品有多数都是航拍,因为当时在挑选的时候,我刻意的将西部地区的航拍和地拍分别做了汇总分类,最后从50幅图片里面选择了15幅作为此次十佳的参赛作品。一个原因我想多用航拍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壮丽的中国西部。
张悦:您对自己未来的摄影,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选择和新的表现方法吗?
张宇:我觉得自己目前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吧,没有说一定要把自己框在一个特有的范围内去拍摄。还是想沉下心来,做个长期的规划和方向,不断积累。艺术与我们对艺术的鉴赏都依赖与我们所经验到的生活,目前的我还是认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艺术和最好的生活状态,它能培育我们的情操,给予丰富的色彩与美妙。尝试着改变自己吧,对于影像的认知和艺术的追求,我将一直在路上!
《鸟瞰俄博梁》
2018年12月27日,青海
俄博梁五十年难遇的大雪,
从空中俯瞰它,
像一把把锋利的宝剑,镶嵌在无垠的大地上。
张悦:您父亲作为一名资深摄影师,他支持您的摄影吗?他对您今天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满意吗?他对您的未来发展除了摄影,还有什么期待和希望吗?
张宇:我父亲很支持我的摄影,对于工作上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就目前的状态我还是想多出去走走看看,并不想一直在一个城市里,我想以后我可能会多和他一起外出拍摄吧,我想这一定是很幸福的。对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父亲没有说过有多么多么的“满意”,包括我自己也是,我知道在一些方面我还要很大的距离要追赶,包括我的老师,我想他们二位都不会用“满意”二字来形容我取得的成绩,严格、苛刻,我想这也是我对自己未来要树立的标准。最后一个问题嘛,我还是想抽时间跟我父亲坐下来喝两口儿,好好聊聊!
张悦: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原标题:《中国摄影网十佳专访 | 张宇: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