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当前在轨简要分析及第二代系统介绍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9 14:23

单位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0 1

概述

SpaceX公司自2014年宣布建设StarLink(星链)星座以来,已发展成在轨卫星数量最多、发射频度最快、技术最变革的低轨星座系统。201910月份,SpaceX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报送了30000颗卫星的网络资料,而后在20205月份将更详细的申请提交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这一期3万颗卫星代号为StarlinkGen2Generation2, 第二代),在原4409颗星座的KuKa频段基础上,增加了E频段,同时也考虑采用星间链路。本文首先对Starlink当前在轨卫星分布及时延等性能进行分析,随后重点对Starlink第二代系统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空间段星座构型、卫星主要载荷特性、频率与天线、波束等内容。

0 2

Starlink当前在轨系统

性能分析

随着2020年8月7日第十批Starlink卫星(代号为Starlink-9),Starlink发射的卫星数量共计595颗,由于当前尚未获得最新发射一批57颗卫星的在轨状态,因此仍以前9批共计538卫星在轨分布为研究场景。另需注意的是,还需要去除已失效的共计6颗卫星,也就是说本次分析的在轨卫星为532颗卫星。

2.1 在轨分布

对在轨532颗卫星的在轨空间段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可看出,卫星基本已分布在若干(实际上是18个)个轨道面上。

图1 Starlink当前在轨532颗卫星在轨分布

所有卫星轨道高度统计如图2所示。可看出,已工作在预定550km轨道高度的卫星有374颗,占比70%,其他绝大多数卫星均处于轨道爬升过程,部分卫星已低于300km(接近失效)。

图2 Starlink卫星在轨高度分布

进一步对各批次发射卫星的在轨高度进行分析,我们可发现,第一批次有35颗卫星轨道高度已低于300km,且仍在持续下降;而在近两个月前(2020.06.21),低于300km高度的卫星仅2颗,且基本上第一批Starlink Demo版本卫星都在轨道下降过程中。对于第二到第六批卫星,基本上所有卫星都已进入预定轨道工作。更为详细的信息,可参考图3及先前历史结果进行分析后即可得出。

图3 Starlink各批次卫星在轨高度分布

2.2 端到端时延性能分析

端到端时延分析场景及方法与前述文章中基本一致,仍以纽约到西雅图的端到端为场景。以下为端到端时延性能分析结果:

图4 Starlink当前在轨卫星提供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分析

由图4可看出,对于纽约到西雅图之间的通信时间占比为98%,而仅有2%时间内没有可达链路,端到端RTT平均为39.86 ms。同时,将本次结果与先前历史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端到端往返时延历史性能分析对比

对端到端时延而言,由三个月前的51.8ms降到了39.9ms,可通信时间占比也由59%提升至98%,已非常接近可提供正常服务的网络保障能力了。同时,与地面大圆距离对应的光纤时延对比,也基本相当(相差仅7%)。

0 3

Starlink Gen2系统空间段

及工作频段介绍

Starlink Gen2是SpaceX公司于2020年5月份提交至FCC申请的新一代大型低轨星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0000颗星的那个系统。

3.1 空间段分布

据SpaceX提交至FCC申请中显示,本次申请的30000颗卫星工作的轨道高度较低,分布在328 km-614 km共计75个轨道面上。表2为Starlink Gen2的星座构型分布:

表2 Starlink Gen2星座空间段分布

其空间段的在轨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Starlink Gen2星座空间段分布示意图

鉴于该星座中有30000颗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因此SpaceX可能会持续进行发射和离轨活动。

Starlink Gen2系统将在每个卫星有效载荷上利用先进的相控阵波束成形、数字处理技术,以便高效利用频谱资源,并与其他天基和地面许可用户灵活共享频谱。用户终端将采用高度定向的可调向天线波束,以跟踪系统的卫星。对于关口站而言,将生成高增益定向波束以与星座内多个卫星进行通信。值得注意的是,SpaceX正在开发星间激光链路,并期望将其部署在Gen2系统上,以提供无缝的网络管理和服务连续性。

3.2 工作频段

相比于第一代系统仅采用Ku、Ka频段而言,Starlink第二代系统将使用Ku、Ka和E频段频谱,如下表3所示。

表3 Starlink Gen2系统的频率

根据用户利用率和其他因素,系统带宽将被分成多个小信道,而终端或关口站可采用多个信道所聚合成更宽的带宽。

· 对于用户终端:下行链路最大2000 MHz,上行链路最大125 MHz;

· 对于关口站而言:上下行最大均为5000 MHz。

同时,可以在相同的频率上通过左右旋(LHCP/ RHCP)极化实现两个波束,但是在特定情况下,SpaceX只能使用一种极化方式。这提供了操作灵活性,以促进协调和遵守区域和国家/地区特定法规。

3.3 工作仰角

Gen2系统中的所有卫星都经过详细设计,以保证其发射和接收天线波束均在最小和最大增益的定义范围内。SpaceX将利用这种灵活性,通过适应不同的用户密度(即人口稠密地区的高增益波束与农村地区的低增益波束)和不同海拔的服务来优化面向用户的宽带服务。每个Starlink Gen2卫星上的所有下行链路点波束都可以在其对地视场中独立控制。然而,地球站仅与最小仰角以上的卫星通信。图2为卫星对地视场(半锥角Beta)和站星仰角(El)等参数的关系示意图:

图6 卫星对地视场与站星仰角等参数空间关系示意图

由图6可知,在保持(用户地球站及网关地球站)站星仰角一定数值情况下,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其对地视场(半锥角Beta)不同。具体而言,Starlink Gen2在支持终端仰角25度情况下,各子星座所对应的最大半锥角及覆盖半径如表4所示:

表4 Starlink Gen2满足不同站星仰角下所需的对地视场与覆盖半径

3.4 Gen2 系统特色

SpaceX设计了其Gen2系统,以满足世界宽带需求的双重要求,即一是为农村、偏远和覆盖困难的最终用户提供高速、低延迟的连接,二是为所有地点提供高效、大容量的连接。相比于先前提出11927颗卫星的Starlink系统(姑且称之为第一代),第二代Gen2星座的运行将在如下方面改善和提升:

第一,容量、频率可用性和频率复用的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可以服务的用户数量。

第二,每个用户可用带宽的增加改善了服务质量,为尚未被网络覆盖区域的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高速、低延迟宽带,并在可以使用地面替代方案的区域中注入了更多竞争。

第三,大量卫星在低轨道LEO上具有可跟踪的窄点波束,这为优化频谱使用创造了机会,这将增加与其他GSO和NGSO系统进行协调的机会。

0 4

Starlink Gen2

四类波束

Starlink Gen2低轨卫星根据工作频段和主要用途,可分为Ku、Ka、E及TT&C波束,以下分别介绍。

4.1 Ku频段波束

Gen2系统卫星将使用Ku频段于用户链路。

对于发射波束而言,在指向星下点的对地视轴上,增益最小,为34 dBi;指向覆盖边缘处增益最大,为44 dBi。对于星座中的绝大多数卫星,用户终端与Starlink卫星进行通信的最小仰角可能低至25度,但对于轨道高度604 km和614 km的卫星而言,最低仰角可能低至5度。使用相控阵的天线发射的波束随着远离视轴而逐渐加宽,也就使得,指向星下点的视轴上的波束形状是圆形的,但当转向远离对地视轴时,椭圆形状会愈加突出。

对于接收波束,当波束从星下点向边缘倾斜时,天线增益会略有下降。结果就是,在星下点G/T最大,为9.5-19.5 dB/K;而在最大倾斜路径时G/T最小,为7.0-17.0 dB/K。

4.2 Ka频段波束

Gen2系统卫星将使用Ka频段于用户链路、馈电链路。

卫星将使用相控阵天线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并使用抛物面天线与关口站进行通信。在Gen2系统将频谱用于两个链路情况下,SpaceX将使用角间隔进行自我协调,以便位于Ka频段关口站附近的用户将使用Ku频段频谱或其他非同频的Ka频段。

卫星将使用Ka频段天线进行发射,指向星下点处增益最小,为34.5 dBi;卫星覆盖边缘处增益最大,为44.5 dBi。用户终端与Ka频段的Starlink卫星进行通信的最小仰角可以低至25度,关口站也仅与指定的最小仰角以上的卫星通信。一般来说,该角度可以低至25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所例外,以实现更大的覆盖范围。具体而言,对于轨道倾角较大的360 km(倾角96.9 deg)和373 km(倾角75 deg)高度的卫星而言,可支持位于极区内(即纬度超过62度)关口站工作在5度的最小仰角。

对于面向关口站接收波束而言,其G/T将保持恒定在12.9 dB/K到22.9 dB/K,具体取决于天线增益(但与高度和转向角无关)。对于面向用户终端的接收波束而言,随着波束从星下点向边缘倾斜,天线增益会略有下降。结果就是,每个轨道高度的卫星,其在指向星下点的接收波束G/T最大,为12.9-22.9 dB/K;而在指向边缘处的接收波束G/T最小,为10.4-20.4 dB/K。

4.3 E频段波束

Gen2系统将仅使用E频段波束与关口站进行通信。

当使用E频段用于发射波束时,其最小增益为42 dBi,最大增益为52 dBi。每个E频段馈电波束每次仅单个关口站进行通信,并使用尽可能窄的波束进行优化,以使该链路尽可能在收发波束的中心。

在同一频率上,E频段波束采用不同的极化方式(即RHCP和LHCP)。对于关口站而言,最大可支持与32个卫星建立馈电连接,加上不同的左右旋极化方式,单站可同时完成64个同频的E频段波束。同时,Starlink将调整功率以满足所需的功率通量密度PFD级别。对于接收波束,取决于天线增益(但与高度和转向角无关),G/T将保持恒定,在17.7 dB/K到27.7 dB/K之间。

4.4 TT&C波束

Gen2系统使用每个卫星上的全向天线来执行其专用的TT&C功能,这些全向天线旨在与地球站进行几乎任何姿态的通信。此外,Starlink还可以使用Ka频段和E频段通信链路来执行TT&C功能。

0 5

总结

本文首先对Starlink在轨卫星分布及时延性能进行分析,通过与几个月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当前Starlink星座在保障端到端服务可靠性(98%)与降低时延(39.9ms)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

此后,重点对SpaceX公司新提出的Starlink第二代低轨星座进行了介绍,包括空间段星座构型、卫星载荷、工作频段与波束。相比于第一代近1.2万颗Starlink星座而言,本次3万颗的第二代Starlink系统规模更大,也将采用星间链路。

后续随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再及时与各位专家学者分享、探讨。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电子杂志

编辑:林紫、娜娜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 加微信:Juice02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