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这两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为有他们,才有“厉害了我的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9 19:20

祝贺!这两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因为有他们,才有“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08日 13:22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多牛?

  也许很多人只是听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名字,但是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厉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自2000年奖项正式设立到现在,已经有29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每位获奖者的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只有非常顶尖的科学家才有机会获得这个奖项。

  获奖的科学家有多厉害?

  既然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那今年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到底有多牛呢?

  说起来就厉害了,他们一位是中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另一位是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

  王泽山

  王泽山出生于1935年,如今已经82岁高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他被称作“火药王”,研究火炸药60余年,先后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3项世界性难题,把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图为王泽山院士在辽阳试验场。 朱志飞 摄 来源:法制日报

  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当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这样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自由,于是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王泽山介绍,火炸药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把火炮弹丸发射出去、把火箭发射出去完成爆炸毁伤,就是靠火炸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火炸药,坦克就不能发射坦克弹,轰炸机、战斗机就成为废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

  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最后一项技术难题,王泽山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攻克,他开始这项研究时,已经61岁。

  王泽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把(火炸药)这件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给国家有所交代,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我就会觉得耻辱。”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

  侯云德

  侯云德1929年在江苏常州出生,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

  此外,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

  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500万的奖金怎么花?

  相信很多人都好奇,两位科学家分别获得了500万元的奖金,他们会怎么花这笔钱呢?

  中新网采访到了两位科学家,他们的回答都是……用于科学研究。

  “把奖金用于团队建设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成绩都是大家干出来的。”王泽山对中新网记者说,他计划使用这笔奖金设立“青年成长基金”,鼓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科研事业。

  历年获奖者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