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15年,装备多种先进武器的沙特军队在与也门反政府组织胡塞武装的战斗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这再次印证了: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再先进的兵器,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人去操纵,那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
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在装备更新换代伊始,打造一支以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为主体的战勤班。近十年间,人员在变,但是建班育人学战研战的思想不变;对手在变,但是敢打必胜的决心意志不变;目标在变,但是精益求精的光荣传统不变。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水平过硬、思维开拓创新的优势,用“算术”计算“战术”,将“学历”变成“战力”,用“软件”给“硬件”上刺刀。
高学历战勤班研究探讨装备技术难题
该战勤班成立以来,先后有3名博士、7名硕士在这里挥洒汗水,长期保持4至5名硕士博士在位。多次大项任务的摔打锤炼和人才聚集效应的逐渐显现,使得该战勤班从当初默默无闻到现在享誉全团,战斗力名列前茅。
初登沙场即创纪录,刺刀小试锋芒毕露
四月的河西走廊,依然春寒料峭,不远处的祁连山上还能看到皑皑的积雪。彼时该团正在执行换装以来的第一次实弹打靶任务。这距他们接装只有一年的时间。
年初受领打靶任务后,战勤班就开始深入研究实弹打靶课题,针对各类不同靶机靶弹进行分析研究,精确计算雷达发现目标能力及射击处置区间,制定相应的搜索发现方法和兵器参数调整。
装备出现故障不可避免。虽然有专家负责伴随保障,但是他们暗暗定下决心:坚决要独立自主地完成此次任务,发现任何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决不能形成依赖心理,因为专家不能帮你一辈子!他们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分析研究故障现象,克服经验不足的困难,先后自主排故4起。
回想接装时,几个刚刚毕业没几年的毛头小子凑在一起,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憋着要把它弄懂弄透。外方专家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拿出自己的本子,随便翻一翻总能找到问题所在。他们跟着外方专家把笔记整理出来,发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以及装备保障的窍门,至今依然受用。他们几个也成为装备学习的“种子力量”,先后培养了9名干部技师,17名士官人才,26名操作号手,几名士官技师已具备独立战前检查能力。
实弹射击那天清风拂面,天高云淡。几个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谁成想第一个登场的部队没有打中,作为主打技师的何锋压力骤然增大。自己是第一次参加实弹射击,突然又要肩负起部队首发命中的重任,这对于任何一个截获军官都是不小的挑战。
距离实弹射击还有不到30分钟。何锋进行最后一次战前兵器参数检查。他发现某项参数相对模拟抗击时有一定飘移。虽然微小,却引起了何锋的注意,直觉告诉他这很有可能影响最后的成绩。经过短暂的思考,他果断请示进行调整,但是靶机马上就要起飞。何锋说到:“这个参数一定要调,不然我心里不踏实,出了问题我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同意了他的方案。迅速调整后,何锋沉着应对,发现目标、截获、跟踪,一气呵成,一击命中,并创造了此型兵器极限低界射击纪录。
截获军官何锋调整装备技术参数
体系对抗招招致命,练就杀敌格斗刀法
“红剑”演习,是该团接换新装以来第一次整建制拉动执行任务。面对全新的演习规则,每名官兵心里都没底。如何应对航空兵低空突防?如何抗击反辐射导弹?如何快速机动保存有生力量?这些常见于书本上的知识点现在一股脑地堆过来等待这支初出茅庐的部队逐一解答。此时何锋已经离队上学,时任排长张少平和景晓龙刚刚硕士毕业,正是战勤班青黄不接的时候。任务前,景晓龙等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开发出“三能一体”模拟训练程序软件,通过“理论-仿真-模拟-实装”四步训练法,使得官兵能够在有限的装备使用时间内,快速增强理论基础,提高操作维护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荣获空军模拟训练软件系统二等奖。
三能一体模拟训练程序软件开发者景晓龙
第一个演习日,对手就来了一个下马威。秋高气爽,微风徐徐,雷达显示屏上的空情也是像往常训练时一样波澜不惊。突然,一架“民航班机”在靠近“要地”后瞬间改变航线,发射导弹对地攻击。“坏了,我们被伪装成民航的敌人骗了!”原来,对手故意沿民航航线静默飞行,“化身”民航客机,出其不意,神兵天降。第一次战斗就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已经进入战场,一片云彩都可能是敌情!
他们发现,敌机突防的核心目的在于干扰我方雷达,缩短被发现距离,使其不能稳定跟踪甚至难以发现目标,之后使用反辐射导弹进行对地攻击。因此必须熟悉敌反辐射导弹的使用条件,掌握我方抗击的安全距离,才能有效杀伤。紧张的任务中,张少平加班加点研究开发一款可用于快速计算最远抗击距离的软件,最终成功“击落”多枚反辐射导弹。该团创造了地面防空兵击落敌机最多和所占比例最大两项纪录,该营有2次成功抗击被导演组收入经典战例库。导演部首长在看过战斗录像后连连夸道:“你们的操作行云流水,配合天衣无缝,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
重要演练再立新功,千磨万砺刀快如新
该营在装备阵地进行战斗精神强训
去年的重要演练任务是战勤班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何锋自感压力最大的一次任务。“对截获军官的要求太过苛刻了。没有执行此类任务的经验,我心里没有底。”何锋的心里七上八下。
该营阵地部署对比其他单位,劣势很大。而且在校飞过程中还发现,上级指示目标的相对延迟是最大的,因此导致发现跟踪目标的时间被压缩。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从自身上抠时间,一个动作,一句口令,都要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经过前几次跟飞发现,目标轨迹虽然机动频繁、灵活多变,但依然是有规律可循。经过精密的计算模拟,他们选定两个抗击方案,但对于战勤人员,特别是何锋的要求非常高,战机有可能转瞬即逝。
何锋不禁回想起七年前自己第一次参加实弹打靶时的情形。时光荏苒,他再次面对创造历史的机会。面对战友们的期许,何锋扶了扶眼镜,斩钉截铁地说:“选择第二个方案,我没问题!”
为了便于给下步优化射击流程提供依据,刘晓鹏利用图像仿真处理软件将各个时间节点中的目标轨迹绘制出来加以研究分析。一次次的跟飞,一次次的自加干扰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及时截获目标,并引入栅格理论捕捉目标。
长期的截获训练,在何锋的手指腕部留下厚厚的茧子和难以治愈的腱鞘炎。任务期间平均一天超过8小时的训练,眼药水滴了30多瓶,近视加深了100多度。但最终随着导弹凌空开花的一刻让这一切都烟消云散。“没有值得不值得,打上了,没有辜负战友们的信任我就觉得值!”
编后语:战勤班作为核心岗位,任务中他们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有他们在,对手大概就是‘凉凉’了。”新晋战勤班成员李佳恒对笔者说到。作为战勤班里最年轻的一个,李佳恒的学生时代充满鲜花和掌声:在军事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空军级以上奖项2次,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次。李佳恒报到后感慨:“师傅们都是硕士博士,还是各自专业的‘大牛’,我也不算什么高学历,更要用心学习跟上他们的脚步。”入营不足百天,李佳恒连续截获4批目标的成绩达到35秒,成功晋级及格标准。“师傅”何锋欣慰地说:“看来给他安排的‘魔鬼套餐’没有消化不良。”
开发“三能一体”模拟训练平台软件,天线舱技师景晓龙硬是把全团的专业都粗学了一遍;制作安全抗击距离软件,时任排长张少平向航空兵请教几款现役飞机和空地导弹性能参数;绘制仿真弹道图,发射军官刘晓鹏几乎问遍了自己在院校和研究所认识的战友……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兵器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将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是战勤班在强军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