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东:十年磨一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0 18:19


许晓东

  瑞雪迎新年,云霞出海曙。随着2019年的款款而来,许晓东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年贺礼”。他和他的团队在病毒界首次发现了朊病毒,取得了可以写入教科书的科研成果,有关科研结果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这是许晓东在西农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2009年11月,刚从英国雷丁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的许晓东怀揣着对科研的无限热忱,和妻子陈红英背起行囊来到了杨凌开始新的人生旅途,然而一切似乎并不像许晓东所想的一般,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这对“新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事。来校三年后,许晓东便迎来了第一次科研岗位考核,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许晓东在此次考核中以“警告”而收场,这让许晓东顿觉压力重重。谈起选择西农的初衷,他表示:“我们喜欢小地方,西农虽没有处在繁华的都市,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第一眼相中了杨凌,放弃了国外悠闲舒适的生活和北京户口”。

  事实上,许晓东的科研之路也是一直在曲折中蜿蜒前行的,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曾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制药厂担任过三年的助理工程师。199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前后工作的八年,并未磨灭他内心的科研兴趣和梦想,这才下决心趁着去英国的机会继续深造,在2000年重新回到科学一线。

  “科研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许晓东在英国学习期间,几个杆状病毒表达的蛋白质凝胶中的异常现象困惑了他很久,于是他便开始广泛查阅生物化学有关内容,频频向科研同行打听咨询,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来西农工作。漫长的探究过程让他有些沮丧,但同时他意识到这里面很可能藏有某种重要的潜在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来到西农以后,许晓东依然致力于杆状病毒研究,前期他推测浓缩胶中LEF-10“复合物”难解离特性可能是源于共价交联,便让研究生将可能参与共价交联的氨基酸残基都做了点突变,实验结果却充斥着矛盾,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许晓东发现了一丝微光,随即将后续研究方向转到蛋白质聚集上来。就这样2013年整个暑假,许晓东都在用荧光显微镜一遍遍寻找昆虫细胞中LEF-10的聚集状态,两只眼睛熬得通红。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千百个暗绿色的细胞中,找到了一个带亮点的细胞,他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类似朊病毒的聚焦,便立即设计了用流式细胞仪研究细胞裂解液中诱导聚集的实验,但却再一次失败了。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5月份,直到在一次组会中听了从北京大学回校参加毕业答辩的蒋向提到一篇发表在Cell上有关prion的文章,这才找到了适宜的酵母鉴定系统,重新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然而联系这篇文章的作者却花费了三个多月时间,最后辗转从英国肯特大学获得了酵母鉴定系统,实验进行却依然面临着不可预想的挑战。

  2016年暑期,许晓东设计了一个基于大杆菌的prion鉴定系统,但此时酵母鉴定系统不知为何竟突然不奏效了,这让许晓东和一直从事LEF-10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南昊很是郁闷不解,再加之实验室无人可接替南昊继续实验,许晓东的心情低到了谷底。在这个关键时刻,已经完成硕士毕业答辩的南昊放弃了就业,决定留在实验室继续把LEF-10做完,这对许晓东内心触动很大。

  2017年5月份后,在解决完实验困惑以后,许晓东捋清了思路,便和南昊开始了原生启动子拯救实验,如果实验结果和预期一致,那么一切的困惑就都豁然开朗了。但实验结果却和预期大相径庭,又一次让师徒俩陷入了绝境。看完实验结果后,许晓东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琢磨了一上午,突然间茅塞顿开。原来,实验操作中忽略了另一种可能,于是他和南昊马上调整了实验,实验结果果然和预期完全吻合。看到结果的一瞬间,许晓东、陈红英、南昊三人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折线图激动不已,不禁聊起了科学、哲学还有未来,直到很晚才回家,秋天的夜色也变得格外柔和起来。

  后续论文撰写工作和修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修改、请教、投送花费了近乎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18年即将流失的岁末收到了接收函。这一切看似偶然,却也是科研的必然结果。问及拿到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接收函时的内心感受,许晓东说:“结果晚是晚了些,但总归是来了,这些年来我们所有人的坚持是值得的”。

  来校以后,受所选研究内容性质限制,许晓东一直没有申请上基金或项目,凭着几十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和学院的支持,支撑了近十年的科研工作。为了能够节省经费,实验室里几乎每一个实验方案都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这在许晓东和南昊师生眼中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方案设计水平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大提升,每设计出一个巧妙的实验都能令他们开怀大笑,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谓异曲同工。在实验室最困难的时候,妻子陈红英为了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蓝耳病病毒研究,重新调整研究方向,争取一些实验经费。

  谈到南昊,许晓东的心里有些复杂,但更多的是感叹与欣赏。南昊硕士毕业后舍弃就业机会,选择留在实验室当一名“编外人员”,乐此不疲地和LEF-10不断“较劲”。两年多来,在一次次的否定之中,南昊和导师一样坚定地选择了继续科研,面对“无名无份”的特殊身份和经济压力,南昊选择了忽视和坚持。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便出去打个临工,赚够了生活费就再折回来继续做实验。这一切许晓东都看在眼里,他说:“就冲着南昊,我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做出点名堂来不可”。

  南昊对此这样回应:“我们的实验遇到了很多挫折,就跟‘排除法’一样,在不断摸索中前进。这期间许老师以及学院给我了很多支持和引导,我内心是十分感激的”。同事丑敏霞说:“许老师团队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价值,我要把许老师所写科研历程日志转给我的学生看看,一起共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用来形容这个队伍的科研精神是再合适不过了,同事撒文清笑说。

  在教书授课方面,许晓东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来校后他一直负责教授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进展》、《高级生化》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每年学生教学评价都名列前茅。

  “教学和科研一样,都是我在用心坚持做的事情”。这是许晓东对自己教书的要求。他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因此每年春季都是最忙的时候,授课所用的PPT他每年都要根据学生上年掌握情况和最新科技前沿发展修改一遍,整个春季几乎没有时间做实验,整日泡在办公室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想要学生学习到10分的知识,那教师得有100分的水平”。许晓东笑称自己为“万金油”,他说“既要讲好基础知识,又要穿插科技前沿,中间就得加点‘料’,要通过改变授课风格、营造课堂氛围、联系讲故事等办法让固化的知识动态化”。研究生课程《高级生化》由许晓东负责教授6个学时,课程总会在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学生都说上他的课就像在听相声一般。

  让许晓东感到意外的是2017年秋天,一位曾经上过他《高级生化》课程的研究生,偶然在校园网中看到“生命科学进展”学术报告通知,得知报告会主讲人为许晓东后,欣喜不已特意从北校赶来听讲。生物技术163班本科生赵希旺曾是许晓东《分子生物学》课堂上的一员,他说:“许老师的课堂清楚明白、生动有趣,他的手就是形象的道具,无论多么复杂的内容,在他这里都很容易搞清楚”。为了能够进入许晓东的实验室,赵希旺使用“死皮赖脸+毛遂自荐”战术,终于“磨”进了许老师的实验室参加全程科研训练,对此他还暗自窃喜了许久。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能坚持十年,那么二十年也当是能够坚持的”,许晓东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十年。面对过去十年科研历程中的苦与乐,许晓东并没有止步感叹,而是选择继续扎身于病毒科学研究,又一次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科研之路。可以说,许晓东不仅是一位科研的坚持者,一位教书育人的奋斗者,更是一位西农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