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丨强化科技攻关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李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02 16:00

  近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统领下,经过接续攻关和长期积累,我国电力科技建立起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并按照集中攻关一批、示范试验一批、应用推广一批的基本路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控制、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发电并网、超超临界机组、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创造多项世界之最,诸多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创新、主导”转变。

  但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近年来,我国能源电力需求压力增大,冬夏、早晚“双峰”特征日趋明显,同时,可再生能源在新增装机中不断增长,但其尚未完全形成安全可靠的替代能力。为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拓展创新领域,延伸创新链条,变革研发范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依靠科学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电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演进趋势

  基础研究转化周期缩短,基础前沿探索和原创技术突破的需求前所未有,电力科技踏入创新“无人区”。随着能源转型持续深化,新型电力系统给电源构成、电网形态、负荷特性、技术基础、运行特性带来深刻变革,传统电工理论与技术基础面临瓶颈,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需通过电力科技前沿引领拓展予以突破解决。这就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基础研究,在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理论、“双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认知分析理论、广域分散协同优化控制理论等方面探索前沿问题、提出原创理论,在高效电氢双向转换、大容量低成本新型储能、柔性直流组网等领域给出独创方案、应用首创技术。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纵向跨环节、横向跨领域的攻关需求前所未有,电力科技迈入学科交叉“融汇点”。在电力行业,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制造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将成为电力行业有效应对极端灾害天气影响、推动智慧调度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有力杠杆,同时也能成为催生虚拟电厂、共享储能、智能运维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关键支撑。另一方面,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硬件、工控芯片等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基础能力对于确保电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加快破除“包打天下”思想意识和“单打独斗”制度藩篱,联合不同创新主体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

  科研范式深刻变革,应用牵引、场景驱动的需求前所未有,电力行业成为创新“场景集”。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研究范式已由实验(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逐步向数据范式,甚至是人工智能范式变革,充分体现出人类对于科学研究探索深度、广度、方式和效率的加速演进。新型电力系统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载体,链条长、环节多,场景丰富、需求迫切。这就需要加快破解传统单向线性攻关模式中的需求牵引作用发挥不畅、场景驱动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挖掘场景、打造场景、创新场景、开放场景,强化供需结对、有效联动,以此推动电力科技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

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力重点

  强化系统观念谋篇布局。把握电力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做好科学和技术预见,优化重大科技问题提炼机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前沿问题,从重大应用研究中凝练理论经验。健全完善技术成熟度评估机制,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科学遴选评估。

  强化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经费上,科学调整研发支出结构,建立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探索多元化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支持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上,围绕电力科技紧密相关的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领域,加快形成行业特色突出的基础科研设施集群和实验平台体系,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建设。人才上,健全符合基础研究人才及其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引育留用”,培养志愿将“冷板凳坐热”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强化管理评价模式变革。探索既符合合规管理要求又鼓励创新的管理模式。立项申报阶段,对原创性课题开通项目申报评审绿色通道,建立专家提名、随报随审、滚动立项等机制,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重点关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适度弱化前期基础、技术可行性等要求。团队遴选方面,根据研发需求,灵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机制。过程管理方面,实行“里程碑”管理模式,强化责任落实与结果考核,适度简化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方面,重点评价基础研究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

  强化内外部上下游协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用好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纽带作用,联合能源电力、材料科学、信息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力量,形成跨领域、大协作创新团队,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科技产业衔接方面,统筹发挥领军企业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创新场景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联合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升电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全链条强化原创、首创、独创成果转化应用。立项阶段,优化供用双方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究任务、共同推进任务实施的有效机制,建立应用导向、场景驱动的项目组织模式。攻关期间,鼓励应用方根据市场变化、技术演进趋势,灵活合理调整技术路线和研发投入。应用阶段,强化容错纠错,以及招标采购和基金保险支持等激励保障,提高首台(套)装备研发、采购和挂网运行效率。统筹策划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充分挖掘技术需求,以成果的应用实战解决技术难题。(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