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吧!2024丨大科学装置上新、推进科技两项改革今年四川这样抓科技创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21:02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摄影 黄潇 海报 沈晓颖

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万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00亿元,科技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万亿元……

1月30日,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确定新一年四川科技创新“任务书”。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组织运行体系 大科学装置将“上新”

过去一年,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国第10位。

会上,一组数据同时给出佐证:2023年,省自然科学基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项目2000余项,取得多波长量子光源芯片等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增长48.4%。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四川将一手抓提升科技创新内核能级、一手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布局。

今年,“构建高效协同工作体系”被放在了全省科技系统“任务书”之首,特别提到“组织编制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和“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中试熟化、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组织运行体系”,以加强对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的统筹,构建更加高效的组织和创新体系。

2023年,四川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捷报频传——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当年封顶,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全部实体化运行……今年,四川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将持续发力,包括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组建工作;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网络安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出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

“基础研究”在会上被重点提及。2024年,四川将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布局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利器”的大科学装置也将“上新”——今年,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项目、红外太赫兹等大科学装置将开工建设。

“开放协同”也是关键词之一。会议提出,将出台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实施县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等。同时,深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出台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建设实施方案;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布局建设中试熟化平台 推进“科技两项改革”

有了科技创新,还要有科技成果转化。去年,北斗三号基带芯片、大飞机新型起落架系统等22项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51.6亿元,增长18.3%。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六大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

今年,四川将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实施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先手棋”行动计划。

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也要实现六大优势产业全覆盖——在去年启动实施钒钛稀土等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先进装备2个重大科技专项。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则要布局建设中试熟化平台,支持市(州)打造科技成果中试研发基地和示范应用场景,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推进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进县入园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3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增长15.2%,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增长12.4%,瞪羚企业达到264家、增长23.4%,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首次提升至60.3%。

在此基础上,2024年,四川将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启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分层分批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实施“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为让更多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前一天,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动员部署会暨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进会在成都举行。而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科技两项改革”被再次提及——今年,四川将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

此外,四川还将实施领衔科学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专项,探索实施中外专家“骈骥计划”,组织开展“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新闻多一点:

2024年,四川科技创新将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构建高效协同工作体系

·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

·发挥基础研究先导作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

·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