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尽管中美关系持续波动,赴美投资的中资企业依然络绎不绝。
一位熟悉中企赴美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赴美投资的中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池零部件制造企业明显增多。究其原因,一是疫情导致此前中国企业高层赴美考察“受阻”,导致相关赴美投资等事宜暂时“搁浅”,随着防疫措施优化令两国人员流动持续恢复,今年不少中资企业重启了赴美投资建厂等事宜,二是去年美国《降低通胀法案》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供巨额补贴,令美股企业要求中国企业将供应链搬到美国以实现本地化生产以便美方企业获取上述补贴,也带动中国相关企业赴美投资建厂“升温”。
近日,中国锂电池制造企业国轩高科与亿纬锂能分别决定赴美建厂。
此前,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天合光能决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2亿美元年产能5千兆瓦的建造光伏组件厂,此外,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阿特斯等国内光伏组件企业也决定赴美投资建厂。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美国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加强“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查,如今中资企业赴美投资的前期调研显得尤其重要——稍有疏忽可能会影响企业赴美投资成败。
“具体而言,如今中资企业赴美投资的前期调研内容,包括全面准确地评估美国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熟悉美国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审查的关注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及充分了解美国对海外企业公司治理与落实ESG等方面的新要求。”上述股权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以ESG为例,美国与中国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别,美国更强调种族平等、男女平等与支持LBGT等,但中国则侧重于扶贫与促进共同富裕,因此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建厂期间,在人员聘请与管理等方面需契合美国本土对ESG的要求,避免遭遇不必要的风波。
在他看来,受中美关系波动影响,如今中资企业赴美收购或投资建厂,还需密切关注美方对相关资本运作的审核关注点。以往,若中国企业所收购的美国企业涉及某些“敏感”业务,美方可能会要求美国企业先剥离这些“敏感”业务,再允许中资企业完成收购。如今,美国相关部门若遇到类似状况,很可能采取“一刀切”的否决态度。因此,中资企业赴美收购投资时,不但要对收购企业技术与业务范畴是否涉及“国家安全”有着充足的了解,还要了解美方对这笔收购的审核关注点,才能设定相应的对策令收购成功获批。
北美政策咨询公司Policy Nexus创始人兼CEO刘天逸向记者透露,当前中资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中资企业对投资交易规则、交易对手、以及对政策内容的不熟悉。近日,他接触多家计划赴美投资的国内企业,发现中资企业普遍对赴美投资仍存在诸多顾虑,包括担心政策风险与赴美投资审核风险等。事实上,只要中资企业能充分了解美国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与美国对中企投资建厂的审核关注点,并采取相应对策打消对方顾虑,就有一定几率“化险为夷”,找到转圜余地。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中资企业赴美投资收购或建厂前,主要聘请北美律所提供美国政策解读分析报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企业难以对这些报告内容进行准确把关,容易引发北美律所敷衍了事状况;若这些报告主要依靠律所实习生对公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由律师给出简短评价,也很难给中资企业赴美投资收购或建厂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一位国内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部分北美律师所提供的政策解读分析报告内容过于“笼统”与“缺乏针对性”(没有高度契合企业实际业务发展状况与产品技术特点进行政策解读分析),令他们难以全面掌握美国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与美国对中企投资建厂的审核关注点,直接导致企业高层团队很难下决心赴美开展业务。
刘天逸认为,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对北美律所的服务范畴并不了解。目前,不少中资企业认为这些北美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就是他们“全部的服务”。事实上,中资企业可以更充分开发北美律所的服务内容。包括针对自身赴美投资所面临的某些顾虑(包括政策风险或投资审批风险等)提供详尽的美国政策解读与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及在美国当地的实操与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越来越多中资企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寻找其他专业咨询机构“解决问题”。
一位前些年赴美收购当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中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这项赴美收购,他们双管齐下,一是聘请北美律师专门负责企业收购的合同条款设定与磋商,二是寻找当地咨询机构全面了解美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与美方对相关收购的审核关注点,并由后者运作争取美国当地市政府的支持(能解决当地百余工人的就业问题),最终令这项收购顺利获批实施。
在他看来,中资企业赴美收购或投资建厂,需做到“有备无患”——对当地政策法规、经营环境、工人保护、环境保护、收购审核关注点、市场发展空间、政策监管等方方面面了解越充分,企业赴美开展业务的成功率就越高。
刘天逸向记者指出,这无形间也给北美咨询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咨询机构需充分理解中资企业的需求;其次,它能站在中资企业视角,审视中资企业赴美收购或投资建厂所面临的各类挑战(包括宏观地缘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投资审批风险、ESG运营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等),并通过自身专业资源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三,咨询机构需整合大量能全面准确提供政策解读能力与高质量政策分析报告的专家,以及聚集在美本地的相关落地配套资源,并根据中资企业实际状况提供定制化的对策建议。
刘天逸坦言,某种程度而言,能真正理解中资企业需求的专业咨询机构也是中资企业能否成功赴美开展业务的一大关键因素。因为只有站在中方的视角与战略高度,才能帮助中资企业全面了解美国市场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战略建议。目前市场上的部分咨询公司,缺失的是甲方的“操盘手”视角,以及能够站在中资机构的战略高度,给企业提供一体化海外政策咨询等解决方案。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中资企业赴美投资依然络绎不绝,这类咨询机构的数量悄然增加,都希望能从中获得可观的业务收入。但对中资企业而言,如何识别咨询机构是否“专业可靠”,仍是一大挑战。
前述股权投资基金负责人向记者直言,随着中美关系持续波动,如今中资企业赴美投资的前期调研诉求也日益明晰。比如有些企业希望了解对策以妥善解决美国对中企赴美投资的审查风险,有些企业则侧重解决美国业务机构的内部治理问题以避免遭遇额外的经营风波,有些企业则要求全面了解美国上下游产业链的运营状况与潜在政策风险等。与此同时,中资企业不再需要“笼统”的法律意见,而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分析与市场解读报告,以及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谁能有效解决中资企业的顾虑,谁就有望赢得那些计划赴美投资中资企业的青睐。”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