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创新堵点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2:03

  本报记者 周子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科技强国需要科技创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依然存在不少疑问需要解答。

  

  科学研究不等于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科研和创新是一回事吗?怎么理解两者的关系?

  

  赵振华:科学研究从任务、目的和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领域角度,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延伸出来的交叉科学。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学者或科学家,强调的重心是研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目的是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对创新如此描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提出创新的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集成者,其重心在“新”,也就是干过去没干过的事,目的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科学研究和创新既有联系和共同之处,如都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技术,也有区别,科研活动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可以应用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优化管理流程等,但也有科研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理论问题,不具备创新的条件或者不产生科技创新成果。科学研究不等于创新,不能让学者和科学家都去搞科技创新,也不能让企业家埋头于科学研究,专业的人要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去干。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怎么看待科技成果转化率?

  

  赵振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和科学家研制出一大批成果,但转化率或应用率比较低,只有不到3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原因何在?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不符合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或者科技成果要应用于再生产过程是有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有重大战略需求或市场需求。科技成果就技术含量而言,既有引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高大上”的技术,也有普通的实用科技。

  

  究竟是高科技好还是土技术好,判断的唯一标志是需求,要么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么是市场需求。有需求的科技成果就是好的,没有需求的科技成果无异于废品,需求是最好也是唯一的试金石。有无国家需求由国家定夺,有无市场需求由市场也就是消费者说了算。市场需求不是固定的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受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科技成果应用要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者是终极裁判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或应用率低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符合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我们的大部分科技成果为什么不符合市场需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长期以来,科研体制是各级政府确定项目、下达经费、评估验收项目,科研院所纷纷跑项目、跑资金、跑专家评审和验收,科研人员忙于项目论证、报销账目,至于有无市场需求则在其次,自然就产生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抱怨。当然,不少项目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谋划的,但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二传手”项目自然与市场需求存在时滞。

  

  对于科技创新要从改变体制机制入手,要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项目除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外,要大胆放手交给市场立项、经费保障、验收、结项。市场立项,市场应用,无缝对接,科技成果不存在转化问题,可以直接应用,所谓的转化率低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疏通科技创新“血脉”

  

  中国经济时报:科研院所出路何在?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赵振华:既然要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除了服务和服从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院所和项目外,其他科研院所和项目就需要由服从政府和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转变为服务和跟踪市场,市场需要什么项目就设立什么项目,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就研发什么技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开发什么产品。市场机制未必是最好的机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的机制来配置资源,激发活力。问题是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和学者怎么知道市场需要什么项目。传统的做法是把国有科研院所进行改制,试图把科研院所推向市场,让他们适应市场,到商海中学会游泳,搏击风浪,这一做法对打破传统体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要认识到大多数的学者和科学家擅长的是科研,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把科研院所内化到企业中,让科研院所成为企业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至于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我认为,高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是高水平高校的竞争。高校的职责就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人才需要科学研究,需要为师生提供实验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必然产生科技成果,可以说科技成果是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副产品。与科研院所的弊端一样,不少高等院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一直为社会所诟病。问题出在哪?与科研院所有相似之处,根源在于体制。高校科研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当然培养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或应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研发成果越突出,越有利于培养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既要多培养人才,又要多出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践中,获得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一举多得。实现的路径是把高校的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作为企业创新的一个要素。高校要围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和方向,围绕产业设置专业,围绕专业搭建平台,围绕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和实现就业。

  

  更多的应用型专业要与市场需求对接,市场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科技成果,实验室就搞什么研究,实现校企一体化,企业和学校共建实验室,共建平台,高校科研人员要走进企业,教师要变成工程师和设计师,企业工程师和设计师要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变成教授,把学校实验室变成车间,变成孵化器,把企业车间变成课堂,变成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把学校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等内化为企业创新的一个要素。要千方百计地以企业为中心集聚创新要素,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疏通科技创新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