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投资人张璐解读AI+碳中和:用聪明的方式做对的事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1:50

自2020年以来,“双碳”概念在国内深入人心。而在国外,基于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ESG 理念体系已深化完善,ESG投资也已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策略之一。

近日,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接受了华夏能源网的采访,从投资角度就AI和数字化技术对碳中和的影响,做了介绍和解读。观察国外前沿技术,为国内低碳项目和技术提供借鉴和启迪。

Fusion Fund是一家硅谷知名早期基金,专注医疗和深科技领域投资,聚焦拥有革命性技术的早期创业公司。目前Fusion Fund管理资金规模近4亿美元,业绩位居硅谷TOP 1%序列。截至2023年,Fusion Fund旗下有十数个被投企业通过并购、上市退出。

Fusion Fund投资项目包括,变革航天领域、估值破千亿美元的SpaceX公司;致力于开发下一代5G无线通信技术和芯片解决方案的EdgeQ公司;深耕AI驱动医学影像服务的创新公司深透医疗(Subtle Medical)等。

张璐认为,对于“碳中和”而言,AI与数字化的发展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Do the right thing in a smart way,即“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做对的事情”。正因为AI与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效能提升,得以让“碳中和”相关的概念,以不伤害商业回报、甚至是促进商业回报的形式,融合到科技创新中去。   

出身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的投资人

华夏能源网:您在斯坦福学的是跟材料相关的专业,对吧?

张璐:从本科到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我一直学的是材料科学工程。我当时涉猎的领域还比较广,研究方向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固态电池、三五族半导体材料等等。以三五族半导体材料为例,它可以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的传输效率,曾经破世界纪录的三五材料太阳能电池技术就来自我们斯坦福实验室。斯坦福大学材料系的优势在于,本身比较前沿,与工业界的合作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斯坦福大学新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这是过去70年以来,斯坦福大学新成立的唯一一个学院,斥资超20亿美元,主要捐款来自硅谷知名投资人John and Ann Doerr夫妇(John Doerr是美国风险基金KPCB创始人)。

对于世界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言,这所学院的建立可谓是一个风向标。这所学院的特色在于,不对文理进行区分,而是将技术、政策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可持续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融合了产业、技术、监管、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问题。

欧美的绿电普及率高,储能需求强烈

华夏能源网:这些斯坦福材料系的教授、学生,是否都经历过20年前欧美的太阳能电池热潮?

张璐 :美国上一波太阳能的热潮,在2011年前后到达顶点,包括当时的奥巴马政府亦出资十几亿美金投资了当时的一些太阳能领域先进企业。不过到了2012年,美国整个太阳能产业链就发生了巨大转向。

时至今日,欧美的太阳能普及程度还是很不错的。以欧洲为例,欧洲当前最大的问题并非太阳能电板不足,而在于储能,无法将白天收集的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因此现在比较热的话题是寻找更好的储能材料。

华夏能源网:也就是说,早在十几年前(2010年左右)美国就已经用上了绿电。但是,美国在巨大的装机量下,同样面临并不了网、消纳差等问题。所以储能不一定完全是靠政策推动,它的市场需求非常显著。

张璐 :它一定不只是政策。储能对技术有很强的要求,同时对成本有较高要求。因为储能需要的体量较大,因此技术成本也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技术、产业以及政策相互协同的过程。

华夏能源网:我也挺好奇,在硅谷或者美国的其他地区,本身这种绿电或者是新能源,它在工业与家庭当中普及率是怎么样的?

张璐:要看区域。东西海岸现在普及率比较高,尤其在加州,很多家庭都有太阳能电板和储能墙。像斯坦福这样的大学,很多楼宇从设计之初就定位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板实现建筑内部能源的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t),包括电力供应、空气流通、室温调节等等,同时它也是不需要空调的。

其实不止斯坦福,包括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东西海岸很多大公司和学校,在其建新建筑的时候,基本都秉持这样一个理念。甚至在十几年前,很多半导体公司的停车场上面铺的也全都是太阳能电板。

当然在美国中部,比如德州、印第安纳等州本身就是产油大户,这些地区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的推进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电动汽车(EV)又是另一个层面。现在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也很快,电动汽车在美国东海岸普及量非常巨大,不只是特斯拉,各个品牌都在发力电动汽车,宝马最新的一款电车卖得也很好。

商业变现与ESG不矛盾

华夏能源网:作为投资公司,Fusion Fund选择投资项目会优先考虑ESG项目吗?

张璐:我们并不会标榜自己是ESG fund,我投任何项目不是因为它的目标是要做ESG。但是我们投资的很多公司,它本身在解决了巨大的行业问题的同时,你会发现它契合了ESG理念。

比如我们投了一家合成生物学公司,叫RubyBio,也是非常火、非常新的方向。它是用数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进行蛋白折叠结构,进行新型蛋白质结构的发掘及合成,最后应用在化工行业。化工行业需要用到很多蛋白质基础的酶,这种新技术能够将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但是过去生产这种酶对环境的破坏很大,但是现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的培养、发酵,生产这些关键的酶时就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对于公司来说,既可以降低一半的成本,又对环境有好处,加之考虑到未来对ESG角度的监管也可能加强,因此这种新技术的应用速度非常快。

另一个有意思的方向是边缘计算,我们也投了一些边缘计算公司,比如EdgeQ。在5G、数字化转型的大语境下,边缘技术一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数据延迟的问题;二是企业不需要把所有数据传输到云端,也能大规模降低能耗;三是企业对于云端的使用也会大规模降低。对于大公司来说,边缘计算的应用既支持了AI解决方案,同时也能降低能耗及云端使用,这也是ESG、可持续发展。

我个人不支持为了做ESG而牺牲商业成功,牺牲财务回报,牺牲产业的应用。在我看来,做初创企业和技术创新,还是要以解决现实产业中存在的巨大问题为出发点,这是最根本的。但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运用了对的技术和对的切入方式,你会发现它也会有一些非常好的ESG的角度。

Fusion Fund作为投资公司,当然非常看重商业变现。但是商业变现与其对产业的正向影响、包括ESG角度的贡献是完全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降低大模型能耗需求是重要发展方向

华夏能源网: Fusion Fund投了哪些带有ESG性质的项目?

张璐:我是学材料的,做材料研究这么多年,看过很多材料公司,到现在还没有投一家纯粹的材料公司,就是因为一来确实纯材料比较难做,商业变现的周期比较长,二来它的盈利空间相对比较有限。

但是再往上游走一层的话,我们已经投资了两家芯片公司,还即将投资第三家芯片公司,这三家芯片公司都与节能相关。包括我刚刚提到的边缘计算芯片公司EdgeQ,这是业内做的最好的边缘计算公司,收入增长很快,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B轮还实现了200%的超募。

我还投资了一家做模拟计算(analog computing)的加拿大芯片公司,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芯片的能耗降低100倍-1000倍。当前,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大语言模型的时候,能耗是非常惊人的。但是这家公司通过模拟计算技术,可以将能耗再降低100-1000倍,非常可观。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24*7运转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能耗问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节能,降低大语言模型的能耗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华夏能源网:现在在储能领域已基于大模型开发了一些安全解决方案,这类监测电芯、监测数据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很多中小工厂,市场还是蛮有需求的。此前国内发生过数起电池爆炸事故,业内对电化学的安全问题是比较头疼的。很惊讶,现在竟然用自己开发的大模型技术来切入这个行业了。

张璐:对于电池安全而言,对于能量过载的监测,以及对电池本身能量运营过程的控制、预测、持续监控,都可以由AI来切入提供解决方案。

垂直领域专属大模型将加速应用

华夏能源网:AI大模型被认为是能够开启下一个智能技术的划时代革命,通用大模型市场已经挤满了巨头,那么未来大模型创新的机会是否在应用层?如果应用于产业,大模型将在哪些层面带来价值?

张璐:为什么美国硅谷现在对AI这么火热和兴奋,就是因为这次非常的落地和实际。

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重点投AI,包括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物流、化工、制造、供应链等被AI改造的行业。

大模型的优势就在于大家可以在它之上快速应用。其实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就是“零代码人工智能平台”。也就是说,使用人工智能产品的人不需要懂代码,也不需要写代码,包括现在在大模型上建应用的开发成本也非常低。这种垂直领域的AI在各个产业的应用速度还是蛮快的,而且每个产业都需要运用行业专属的数据,训练出行业专属的模型。

当下,我们重点投资的是各产业垂直领域的专属大模型所做出来的行业应用。其中,不同行业数据量、数据质量各有不同,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像医疗、金融、保险、物流、供应链、化工、制造行业,都是足够大的行业,而且有高质量的数据,大模型有望率先在这些行业带来改变。

新材料的商业化关键是成本

华夏能源网:如何看待新材料的商业化进程?会不会有一天突然间就发现了一种非常新的材料,可以替代硅材料?

张璐:半导体行业在硅的基础上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了。如果单纯看性能,并非没有其他材料可以提供比硅更好的性能。最大的问题是,性能更好的材料更贵,储量更低。

所以谈到商业应用,不能单纯看性能,还要看它的成本。如果成本非常高的话,它就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比如我当时做了很久的三五材料也被认为能够实现能级跃迁,包括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等新型三五材料。但问题是,它的储量比硅低太多,成本比硅高太多。

又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斯坦福实验室,它的太阳能电池可以达到40%以上的转化效能,用的就是三五材料。它被用在卫星上。因为卫星能接受到太阳辐射的时间有限,而且它需要较高的转换效能,又要控制它的面积和体重。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太阳能电池板最高效能已超过40%,但是大家还是在用18%的薄膜,就是因为后者成本低。

所以材料创新需要考虑的不只是性能,更重要的是成本。而且成本又分两部分,一是材料本身的成本够不够低,二是材料的制备成本、生产成本够不够低。

材料硕士现身解读:材料是否属于“天坑”专业

华夏能源网:今年夏天关于选专业的热搜挺多的,其中排第一的“天坑”专业就是材料学。

张璐:我在读材料的过程中,确实曾经感到挺“天坑”的。我当时为什么会选材料,其实也非常好玩。我很小的时候比较天马行空,就想怎样可以改变世界之类。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杂志,那个杂志的封面就提到一种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如果把它做出来就可以制造宇宙电梯,有点像《流浪地球2》里面的宇宙电梯。当时杂志上写到,理论上最坚硬的材料就是碳纳米管。

所以在选专业的时候,我就决定学材料。而且后来在求学生涯中,我还专门去做了碳纳米管。但是做了之后,我就发现材料行业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这是因为,材料一方面涉及很多理论;另一方面,材料制备过程中有很多变量。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需要大规模的材料制备,大规模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控制。你会发现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材料专业也有一些好处。首先,材料学本质上是一个交叉学科,与各个学科都紧密相连,需要学习化工、物理、生物学、计算机等各个学科。更重要的是,从创新角度而言,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材料学领域还挺容易出现创新技术和方向的。

现在材料系迎来了又一春。2012、2013年我从斯坦福毕业的时候,其实材料系并不属于好找工作的专业,但现在因为整个半导体行业、人工智能的兴起,材料学又变成了一个非常火热的行业。

我觉得材料专业对于人才基本的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能力塑造,以及科研、产业转化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帮助的。再加上现在AI创新应用时代的到来,其实材料学还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值得去考虑。

当然,选择材料专业之后,还是要保持耐心。

华夏能源网:是要耐得住寂寞吗?

张璐 :恰恰相反。因为太多新的东西出现了,反而需要更平常的心态和合理的预估,去看待手里的这些科研项目和专利,以及它的商业转化周期。

材料相关的领域商业转化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不过,最近我也发现了一些不错的新材料项目。我发现当下技术特性越来越好,项目商业变现的周期也在缩短。背后原因在于,一是技术本身越来越成熟,二是AI等工具的应用,让商业变现需要的成本得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