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而立将至的苏州工业园区锚定的新目标。
秉承开放基因、积蓄创新动能,是她迈步未来的不变坚守。
当前,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突破、协同发力,统筹推进“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动园区从国内领先迈向世界一流。
全方面展现开放创新的“园区图景”
下面一起来看看
“开放创新看园区”系列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上半年
园区科技创新工作
再次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苏州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产学研协同攻关取得一批先进成果;三大产业保持增长态势,贡献了园区超80%的上市公司;上级人才、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指标继续全市领先。园区在国家高新区年度综合评价中排名上升3位、居全国第四,“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单项排名全国第一。
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站在即将“三十而立”的新起点,园区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从创新资源引进、创新平台搭建、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多向发力,打出“组合拳”,奏响“协奏曲”,擘画出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
不久前,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苏州光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格科技”)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至此,园区上市企业总数已达63家,其中科创板18家。
光格科技成立于2010年。自创立以来,公司专注于新一代光纤传感网络与资产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是该领域国内早期开拓者之一。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公司已形成电力设施资产监控运维管理系统、海缆资产监控运维管理系统、综合管廊资产监控运维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网、海上风电、综合管廊、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光格科技在园区的茁壮成长,恰体现了众多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在园区扎根、成长的生动缩影。当前,园区已构建“2+3+1”特色产业体系,招引了众多科技项目、科技人才落地,同时,紧扣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各阶段特点,不断完善梯次培育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实施高企培育“一号工程”、科创企业“攀高计划”,形成了“科技型中小-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梯队,涌现出信达生物、华兴源创、思必驰等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今年上半年,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批次入库4014家,占全市24%、位列第一,2023年,中国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入选5家和49家,合计占全省超30%,新增上市企业2家。
在项目招引方面,园区瞄准英、法、日、韩等国外创新高地,以及北京、深圳、成都、西安等国内重点城市,加大招商力度,今年1-7月,全区新增科技项目639个,科创基金共立项40个,决策项目28个,出资项目20个,累计投资4.37亿元。
人才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园区打造并动态优化科技领军工程,加大顶尖人才、海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上半年,姑苏领军园区立项顶尖人才1人、占全市1/3,立项重大创新团队8个、占全市80%。
今年,园区企业苏州多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由企业自主研发的CALNP递送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将传统LNP的工作效率提高5-50倍,该技术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多纳医药创始人佟淑文介绍,核酸药物的使用往往需进行“包裹”处理,因而核酸递送方式至关重要。“通过技术攻关,我们在LNP配方之上添加了一种新成分,促使核酸递送方式更隐形、更高效,且目的性更强。该技术的实现,一方面实现了科研实力的提升,同时还能推动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佟淑文说。
作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揭榜挂帅”项目,多纳医药所实现的技术突破成为创新平台助推科技攻关的生动实践。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园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截至目前,园区已构建了以苏州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区两中心”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累计集聚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家,微软、百度、华为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均在区内设立了研发及创新中心。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搭建了平台桥梁,可以集聚一批相关领域领先的企业、人才,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更好地激发创新火花。”诚如佟淑文所言,创新平台对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今年以来,“一区两中心”在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生态营造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细胞治疗“揭榜挂帅”项目吸引128个国内外团队揭榜,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正式启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承担部、省级重点项目2项,新发布5个揭榜挂帅项目,新设立联合研发中心6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发布应用场景需求8项,征集解决方案20个,形成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园区全力以赴、快马加鞭。为进一步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园区还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资源互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成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半导体AMHS智能物流联合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协助企业解决天车精准运动控制等联合科研;中科苏州智能计算技术研究院与亨通集团合作研发了国产光纤测径凹凸仪,填补了国内光纤生产关键设备的空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事实上,在园区,诸如此类的校企、院企协同合作不胜枚举。园区充分发挥区内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集聚优势,为创新技术攻关搭桥梁、建纽带,谱写了一曲科技自立自强“协奏曲”。
今年2月,园区某专注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研发生产的生物医药企业突遇资金周转难题,对即将上市的产品形成一定影响。在了解情况后,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与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第一时间跟进解决,协调股东方及相关5家贷款银行商谈解决方案。各方讨论一致,一方面股东方及时输血,另一方面银行维持超1.6亿元在贷余额不变,其中政策性金融产品“扎根贷”超5000万元,高效解决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经济是肌体,金融为血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企业成长“枝繁叶茂”,离不开各个阶段金融的精准“滴灌”。
多年来,园区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推出20多款特色金融产品,风险补偿资金池总规模增至10亿元,创新积分贷、园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累计为企业授信超360亿元。园区还上线了“园易融2.0”平台,今年以来已受理企业科技类融资需求563笔,融资总额35.49亿元,惠及企业409家。
以金融服务撬动科技创新,这只是园区全面布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的“冰山一角”。多年来,园区对科技企业精准甄别、精准把脉,“一企一策”培育世界一流强企、创新领军企业;同时,不断放大各级各类创新扶持政策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让科创企业的发展红利在园区充分释放。
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园区将发挥区域创新生态优势,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品牌效应,创新和拓宽引智渠道,在全球范围内招引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持续深化全产业链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知识产权环境,用活线上、线下服务载体,集成政策措施和工作力量,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高能增值,绘就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崭新图景。
原标题:奏响园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