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展上展出的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又让人们回忆起童年炎炎夏日、小小庭院,邻居们围坐观看《排球女将》的时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宝亮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一个摆在展柜里的“木匣子”吸引了无数人目光。它就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尽管现在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它的诞生却开创了中国电视产业自主研发之路。60多年过去了,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CRT(显像管)到LCD(液晶)、等离子,再到数字高清、OLED、量子点、激光电视、4K、8K……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电视产业从“追赶”到“并跑”直到走向“领跑”。
“华夏第一屏”
诞生“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跳舞,天天变花样”,这就是电视机。作为家庭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电视机,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第一次将文字、图像和声音同时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家庭文化生活。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电视广播。1941年,美国黑白电视也开播。1954年彩电在美国面世,广播电视业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电视广播在国外已相当普及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视业发展还没有起步,当时的主流媒体便是纸媒和广播电台,听广播就是当时老百姓茶余饭后消遣的方式。为向国外看齐,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业。老一辈的电视人、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原高级工程师安永成曾回忆到,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由此,中国电视工业开始谱写历史。
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被誉为“华夏第一屏”。为纪念这台电视机的诞生,它被命名为“北京”。
半年后,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每周播出4次黑白电视节目,每次仅2~3个小时。那时的北京电视台是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当时全国只有大约20台黑白电视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黑白电视机慢慢开始普及。1961年4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在北京转播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比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就在我们刚刚启动黑白电视机推广的时候,彩色电视机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渐普及。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研发彩色电视机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天津无线电厂(已更名为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的身上。此时正值“文革”动荡时期,研发工作困难重重,但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的工程师们顶住种种压力,终于在1970年年底,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72年,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先后推出彩色电视节目,我国正式迎来了彩色电视的新时期。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70年代末乃至整个80年代,十几户人家围坐在一起看同一台电视、同一个频道的盛景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成了众多70后、80后童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尽管当时的电视信号不是很好,画面还时不时地出现“雪花”,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确保电视画面的稳定,总是要有人对电视的天线摆弄一番,急了甚至动手拍打电视几下。
那时的电视绝对是个“奢侈品”。上世纪80年代城镇职工平均月收入30元,而当时的电视价位300元到1000多元不等。
电视不仅贵,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上世纪80年代,最怕见到熟人托我走后门弄电视机票。其实,当时电视机是统购统销,就是连生产电视机的厂长也不容易搞到电视机票。别人不理解,自己也因为这个事情得罪了很多人。”安永成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纵观整个20世纪70年代,受限于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这个时期我国彩电行业发展举步维艰、十分缓慢。电视机的显像管等重要元器件仍然无法自行生产。电视机的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彩电行业的真正复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这条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彩电生产线在上海电视机厂竣工。不久后,国内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色显像管厂成立,这使得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
随着彩色电视生产线的不断引进和扩大,众多的外资品牌也开始进入中国。到了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这期间国产彩电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涌现出了长虹、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品牌。从此国内彩电开始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但彼时的电视机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三件”之首,买一台21英寸彩电大概会花掉当时城镇普通职工4个月的工资。直到1996年3月,作为国产彩电的老大,长虹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降价,随后,康佳、TCL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到1996年底,在全国彩电市场上,长虹、康佳、TCL、熊猫等国产品牌已占到71.1%的市场份额,“洋强国弱”的格局被全面打破。与此同时,摧枯拉朽式的价格大战也是一次残酷的行业大洗牌。在此之前,国内各省份尚有60多个地方性的彩电品牌,它们割据一方,小富即安。然而在长虹降价的冲击下,大多数品牌迅速凋零,在以后的几年内销声匿迹。彩电业步入由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时代。
世界电视“中国造”
离北京展览馆不远的一个电器城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挑选彩电的标准无一例外都是55英寸以上、智能、4K超高清,对于品牌则没有太多的要求,“国产进口都差不多,同样的性能指标,画质看上去也没什么区别,看谁的促销力度更大些吧。”
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完全不同。那时电视台播放的全是东芝、松下、日立、索尼、飞利浦的广告,人们也以能买到这些图像更清晰、色彩更艳丽、声音更震撼的“洋品牌”为荣。进入了新世纪后,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夏普等又在平板液晶时代独领风骚,中国本土品牌电视则陷入了长期的“缺屏之痛”。
10年前,从电视到PC到手机,全球液晶显示面板基本被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厂商包揽,中国大陆厂商的份额很小。那时,我们的液晶显示面板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面板进口额高达322.15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额。2007年中国大陆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还停留在5代线,而国外大公司的夏普8代线已经量产,并计划建设10代线。
为尽快在面板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2004~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组织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产业化专项,支持建设液晶面板生产线、等离子显示及其他新技术产品量产线;支持平板显示器件关键配套材料及生产设备的产业化,提高国内配套能力。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法对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6家国际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2001~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了处罚。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2014-2016年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6年新型显示行业按面积计算出货量达到世界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000亿元。
在政策鼓励和市场推动下,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深天马等纷纷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到2016年,中国大陆液晶面板生产线已达25条,累计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出货面积,首次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至50.1%。“2018年我国生产彩电1.6亿台,占据全球70%以上的份额。在屏幕制造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今年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屏幕制造基地。”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白为民表示。
如今的中国大陆面板产业,早已不再依靠购买落后生产线作为核心发展手段,而是走上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在11月26日举行的“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9”上,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显示产业龙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总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在电视、显示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五大细分品类中市场占有率均名列第一。现在,每4台手机中就有1台的屏幕来自京东方,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2台平板电脑、每5台电视中就有1台的屏幕来自京东方。在日前发布的“2019年全球半导体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上,京东方以2147件公开的全球半导体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前三甲,在中国大陆半导体显示领域拔得头筹。
北京展览馆里,那台创造了新中国第一的“北京牌”电视机静静地接受着人们的参观,它四周的墙壁上各种大大小小的高清液晶屏不停地显示播放内容,仿佛在“告慰”它: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彩电技术潮流的引领者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