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 林伟东
12 月 9 日上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和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电视剧《珠江人家》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同志、主创团队、制片团队、播出机构代表及业界学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珠江人家》的创作经验、电视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 " 粤派电视剧 " 的特色与前景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会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主持。
电视剧《珠江人家》于 2023 年 10 月 15 日 -11 月 9 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并在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同步播出;11 月 20 日起在央视八套重播,在黄金档收视位居前列。该剧由高满堂担任总编剧,吴斌执导,柳桦编剧,作品以 1927-1950 为时代背景,以粤中医药、粤菜、粤剧三条职业线与内忧外患的家国线交织呈现,讲述陈山河、陈卫、陈立夏三兄妹被迫离散后从失散、寻找、团聚的壮美故事,不仅呼应了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还与传承千年的粤地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
" 戏看好 " 是一切的基础
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认为 " 戏好看 " 是电视剧的一切基础,如果戏不好看,谈别的都没有意义,《珠江人家》是 " 好看 " 的、吸引人的,观众看了上一集有看下一集的冲动,该剧故事的钩子下得好,充满了悬念,人物的命运起伏跌宕;其次,该剧带有浓郁的广东文化,粤剧、粤菜、粤药很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了剧情中,而粤文化本身在海外的影响非常大,全球华侨的人数广东超过福建排第一,所以广东省委宣传部可以把该剧作为非常好的外宣载体;最后,该剧在人物塑造上有重大的突破,在角色性格方面没有单薄地去写一个人,兄妹三人都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和缺陷,更接近生活和人的本质。
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原台长 胡占凡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认为《珠江人家》是一部将革命叙事、文化叙事、生活叙事进行了贯通融合的作品,创作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功力的,没有对人生、对历史、对文化有深入的体会,很难拿出这样的好作品。该剧以三兄妹分离、寻找、重聚的故事作为主要线索,刻画了宏大历史场景中的小人物,写这些人在旧中国的挣扎、求索与斗争,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不断进步的客观规律。从历史、人民、美学的视角来看,这部剧有诸多亮点。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 刘文峰
" 广东电视界的一件大事 "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电影局局长崔朝阳表示《珠江人家》的热播是广东电视剧界的一件大事。过去广东在电视剧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曾推出《情满珠江》《外来妹》等经典作品,广东电视剧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有了起色,今年已有《珠江人家》等四部 " 粤剧 " 登陆了央视一套或八套,《珠江人家》的成功给了广东文艺方面很大的信心,不管是年代剧还是现代戏,耕植于岭南文化的故事都有很大的表现空间。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电影局局长 崔朝阳
目前广东省委宣传部在文艺创作精品扶持计划里设立了专项资金,前期扶持和后期奖励双向发力,如《珠江人家》在央视播出取得优异成绩后,拿到了 1000 万的奖励。广东有比较多的影视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相关产值占 GDP 的 6% 左右,广东省委宣传部希望通过前期扶持 + 后期奖励,落地服务 + 媒体推进,产业发展 + 人才引进,推动广东文艺创作的繁荣。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彭武军表示广东广电局未来将挖掘好的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通过广东这个窗口展示中华文明之美,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有灵魂、有营养的精品佳作,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 彭武军
收视率破 3,预定央视年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晓辉分享了一组数据:据索福瑞统计,《珠江人家》收视率单集最高达 1.18,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 6.62%;总局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最高收视率达到 3.03,创下央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收视份额 12 年新高,不出意外,《珠江人家》应该是今年央视 CVB 大数据的收视冠军了。
夏晓辉认为支撑该剧高收视的因素包括:该剧深厚而璀璨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传奇历史叙事风格与历史背景的紧密结合,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精良的制作展现了岭南人间烟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 夏晓辉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分享了该剧从立项到创作到制作的一些幕后小故事,为实景还原广东文化,剧中的天台戏院、红船、广东制药铺等都精益求精,另外关于粤菜的重头戏,出品方专门派了 50 名厨师驻场做群众演员,共做了 590 多道菜。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蔡伏青
" 创作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 "
《珠江人家》总编剧高满堂回顾这次创作表示 " 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广东的相关领导给了极大的信任 "。过去,高满堂写过钢铁、纺织、农耕等行业,高满堂表示:" 无论写到哪个行业,如果谁也说不过我,那我就占了先手,这样创作的翅膀才敢飞起来。" 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这次《珠江人家》也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
《珠江人家》总编剧 高满堂
《珠江人家》的另一位编剧柳桦表示最初接到这个陌生的命题有一定的压力,但陌生也不一定就是坏事。首先,职业编剧本来就不应该受领域和地域限制,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和地域,去熟悉它去了解它,这本身就是职业编剧应该具备的素质;其次,编剧跟他所写的领域有一定的距离,才能保持很珍贵的敏锐,一张白纸才容易画出最美的图画,才更容易从观众的角度发现有趣的东西。
《珠江人家》编剧 柳桦
柳桦表示动笔剧本的前期工作主要是阅读书籍和实地采风,广东出品方和老师高满堂给他准备了一百多本书,而他自己也有 " 弹药缺乏恐惧症 ",所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搜集资料,他搜集的方向偏重历史和民俗," 万丈高楼平地起 ",阅读的资料越多,高楼就逐渐有了模样;第二步工作是在广州采风,广东的出品方非常给力,提供的采风专家都是各个行业的翘楚。
" 粤派 " 电视剧的新晋破圈之作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范宗钗从文化、历史和审美三个角度肯定了该剧的成绩:从文化的角度,该剧是粤派电视剧的新晋破圈之作;从历史的角度,该剧探索出以民间历史表征地域文化的模式;从审美的角度,该剧纷飞战火与古典南洋风情交织呈现,表现了清新干净的美学。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范宗钗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称赞该剧的三个大格局:一是在大开大合中讲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节奏感到位;二是在大爱大恨中写人物,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度;三是在大是大非中显情怀,写精神、写境界、写气节,写广东人的性格,写岭南人的民族大义,也凸显了岭南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是非观、民族观。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袁新文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编务统筹李春利认为爱恨情仇是电视剧永恒的主题,永远不会输给市场。隔着屏幕观众可以感受到美食的香味、中医的厚重、人情的冷暖,珠江上河图的生活画卷缓缓展开,高满堂带领的编剧团队堪称 " 最强带货团队 "。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编务统筹 李春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淞认为《珠江人家》的成功给电视剧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启迪:一是演员应该挑选合适的剧本,爱惜自己的羽毛;二是要向着知识感、获得感去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非遗知识会拓展受众的认知边界;三是剧本创作要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四是精美的服化道对于电视剧有重要的的加成作用;五是精彩配角的塑造对一部电视剧来说也很重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陆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认为电视剧《珠江人家》演绎了岭南文化的历史底蕴、生命脉搏和审美走势,反映了岭南影视艺术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在创作立意、叙事结构安排、人物形象设计和视听语言运营等方面锐意创新,为岭南影视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 类型片 " 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
文艺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珠江人家》让 " 粤派 " 电视剧重现辉煌,背后彰显了编剧的重要性,没有一流的编剧,就不会有《珠江人家》这样的好作品。编剧是一剧之本,是编剧在支撑着整个行业的核心运转。仲呈祥郑重呼吁要高度重视编剧。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仲呈祥特别强调,繁荣文艺,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要做到坚守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是某些人说的中国电视剧要走类型片杂糅之路,类型片是西方的理论,它不一定不符合中国国情,西方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此前一窝蜂导致的雷同化问题,已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从哲学的角度,仲呈祥提倡创作要把生活当成整体,不能像某些理论倡导的,把生活拆割成不同的部分,正因为生活是一个整体,西方类型片是把生活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加以把握,而中国人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整体观,而不是西方的主客二分。
仲呈祥认为美学追求的背后是思想追求,实际上还是要回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因为马克思的文艺观就是两条,美学的标准和历史的标准。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 ID)
18510712046(电话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