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爱答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2024年,在新“国九条”等政策的指引下,A股上市节奏继续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31 02:17

2024年,在新“国九条”等政策的指引下,A股上市节奏继续放缓,全年共上市100家,包括17家沪主板、7家深主板、15家科创板、38家创业板和23家北交所,共募资673.53亿元。北交所占比23%,较2023年的19%小幅提升;而从受理来看,2024年沪深共受理11家,北交所受理66家,对比2023年沪深受理20家、北交所受理44家,2024年北交所受理占比明显提升。

A股IPO“一路向‘北’”的格局始于2023年下半年。2023年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联合祭出“组合拳”,包括印花税减半、IPO与再融资收紧、规范减持、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称为“四箭齐发”,旨在活跃资本市场。紧接着在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的意见》,即“深改19条”,二者共同指明了一个方向:拟上市企业应当积极拥抱北交所。

如今,北证IPO在数量上已经“遥遥领先”,但仍有部分投资者带着陈旧的偏见:只有上不了沪深的“小卡拉米”才来上北交所,北证是A股末流公司的“收容所”。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北研君就从最最客观的财务数据入手,对比如今的北证、沪深上市公司的质地。

财务指标选取上,我们用毛利率、净利率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用ROE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回报的水平,用营收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衡量公司的增长性,用Z值判断综合财务风险(数值越大,财务状况越稳健)。

先来看2024年,2024年北交所新股上市共23家,从1月5号的捷众科技到12月26号的方正阀门,平均毛利率(2024H1财报)为29.57%,同期沪深上市公司有77家(包括双创),平均毛利率34.76%,沪深胜,其余数据统计如下表。可以看出,除了毛利率,其余4项指标沪深和北交基本是统一水平。

财务风险方面,一般将Z值<1.81定义为具有较高破产风险,>3则表示财务状况良好,1.81~3为“灰色地带”,不能直接论断。2024年,23家北交所IPO中有1家Z值小于1.81,1.81~3和大于3的各11家,沪深77家中则由51家的Z值都大于3。因此从财务稳健性上,沪深较北证有明显优势。

由于使用的是2024半年度数据,不是完整财年,一些公司的业务主要在下半年,下半年收入确认后财务质量会明显提升,因此对这些公司是不公平的,我们来看2023年的财务指标对比:除了营收增长较慢,北证各项指标均领先于沪深,尤其是象征着股东回报的ROE。

备注:为了让平均值数据更可靠,北研君在统计时做了以下处理:①毛利率、净利率、ROE为负的,计为0;②利润增长超过300%的计为300%,低于-200%的计为-200%。

再往前是什么场景?2022年这一年,北证新股跟沪深新股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除了ROE依旧“遥遥领先”,大部分指标明显比沪深差,上市当年的营收增速比沪深低10个点、利润增速沪深为正北证为负、毛利率相差5个点,共同说明这批北证新股的质地要比沪深差一个档次。

再往前,2021年,北交所“4胜2负”,看似胜场数更高,但业绩增长性比同期沪深落后太多,北交所公司本就体量小,成长性是其在二级市场的立身之本。同时,这一年北交所在ROE方面的优势也不高;在基本盘差距过大的基础上,看上去表现不错的毛利率、净利率和稳健性数据也会有些失真,可能存在财务粉饰。

因此,整体来看,北交所被称为A股的“收容所”并非空穴来风,早年间确实与沪深一级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尤其是从2023年开始,北交所IPO不仅是“起量”快,公司质地也有显著提升,整体与沪深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自身“高ROE”的优势在不断放大,这也体现了监管层的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

在这种趋势下,北交所各环节都会经历“水涨船高”:更优质的公司会吸引到更丰富的资金、资金会推动股价走出更好的表现、优秀的二级表现和更高的估值会吸引来更多优秀公司争相冲刺北交所IPO,促进良性循环,可以说,北交所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特别说明:文章中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公司财报、券商研报、行业报告、企业官网、公众号、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本人力求报告文章的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