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1 07:35

在斗门区司法局

有两位年轻的80后女所长

她们是机构改革后提拔的青年干部

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

2019年,她们积极推动

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和基层规范化

有效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被市司法局授予个人嘉奖

打造更加便民高效的法律服务之家

李春,井岸司法所所长。2019年,井岸司法所在所长李春的积极推动落实下顺利完成井岸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司法所及四个人民调解室的升级改造和规范化建设。

回顾改造之初,井岸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升级改造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面临着资金短缺、场地紧张、人手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面对重重困难,李春没有退缩,她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加强与区司法局、井岸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查文件、找问题、打请示、写报告,争取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本着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和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效能的目的,李春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升级改造设计中,几易图稿,上联下调,跟进工期,督导落实,最终在年底推动完成了井岸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井岸司法所的升级改造和规范化建设。

改造后的井岸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功能更加齐全,面向群众提供更多公益、专业、均等、便民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社区矫正:要“管得住”也要“管得好”

杨欣,乾务司法所所长。2019年,她着力推动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并取得成效。

回顾上任初期,乾务镇的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就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大难题。乾务镇社区矫正对象长期保持在60人以上的高位水平,约占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的三分之一,且具有犯罪类型复杂、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等特点。面对严峻的监管形势,如何把社区矫正对象既要“管得住”也要“管得好”成为初到任的杨欣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欣迅速进入状态,提前谋划,按照社区矫正监管、教育规定,重新理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严管善导、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带领所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开展相关工作。她通过严抓日常监管、加强走访谈话、加大学习警示教育力度、人性化关怀、社会适应性帮扶等一系列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监管措施,让社区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社区矫正宽严相济的执法真要,切实帮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重新回归社会。

经过将近一年的治理,乾务镇社区矫正对象认罪服法、积极改造,实现了零再犯罪率。个别社区矫正对象在解矫期满时还将锦旗和感谢信赠与乾务司法所,感谢司法所的细心矫治帮教,该事迹受到了司法部、省司法厅微信公众号的相继刊登。乾务镇的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口碑,成功实现了从“管得住”迈向“管得好”的社区矫正管理新模式。

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升级改造和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

是区司法局机构改革后

着重加强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推出的重点举措

近年来,区司法局围绕

斗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主动适应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进一步共融互通

全面构建智能精准的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出一系列“精准式”“订单式”

法律服务举措

斗门公证处首创推出“最多跑一次”便民公证服务

大力开展“简政便民”服务,通过优化办证流程、简化办证材料、缩短办理时限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办证效率,实现最大限度“简政便民”。在实行“公证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多项便民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加码,推出“简单事项当场出证、复杂事项快递送达”的“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举措, 切实为当事人提供了通畅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

斗门区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郭青文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

机构改革以来,区司法局坚持人民调解工作要特色化、本土化,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特色亮点调解工作品牌,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成立我区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通过构建打造在人民群众中“叫得响、信得过”的人民调解工作室,以点带面,释放品牌效应,推进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全面提升。这是我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的有效示范,也是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的有益探索,标志着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法律援助打造“助力农民工”惠民暖心工程

区法律援助处着力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畅通的法律援助渠道,全力做好欠薪维权法律援助工作,简化审批手续,开通农民工欠薪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在斗门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全市唯一一个农民工法律援助品牌建设示范点,为农民工依法维权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打造惠民暖心工程。

社区矫正刚柔并济,开展防疫期暖心帮扶行动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宽严相济、严管善导,将刚性执法与柔性关怀并用,加强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监管手段,不断探索社区矫正管理的新模式,坚持攻心治本,大力开展防疫期暖心帮扶行动。针对部分生活困难、体弱多病的特殊社矫人员,开展阳光帮困扶助行动,通过入户走访帮扶、提供社会适应性指导、推荐就业等服务,帮助社矫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效提升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和改造效果。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为生活困难的社矫对象送上慰问品,帮助失业社矫对象成功再就业。

同时广泛发动社矫对象主动加入疫情防控工作,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回馈社会。据统计,疫情期间,区司法局先后共收到12位社区矫正对象捐献防疫物资,累计收到600余斤酒精和消毒液,950个口罩,社矫对象参与村(社区)防疫工作累计共200余人次。

法律服务精准发力,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19年9月“斗门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斗门区开展“1+5”以法助企系列成果之一,标志着服务我区民营企业进入了新阶段。

区司法局大力开展“法律进民企,律师助民企”活动,联合律师为民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法律风险内控机制。特别是针对当前特殊防疫期,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联合律师事务所上线区“政企直通车”,线上为企业提供法律答疑和咨询服务。

同时将优秀的律师资源引进斗门,积极推广使用广东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服务的方式,对企业受疫情防控影响造成的合同履行、劳资关系等纠纷,开展线上应急公共法律服务,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为我区广大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的法律指引和法律保障。

自机构改革以来,区司法局立足服务民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断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布局、科学配置和有序流动,2019年被市司法局授予集体三等功。

接下来,斗门区司法局

将以机构改革为契机

推出更多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加快整合律师、公证、人民调解、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

社会力量等法律服务资源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农村、

社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延伸

 深化打造“线上30秒,线下30分”

 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 

着力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

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