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3次征求意见,医用耗材医保目录何时走向全国统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5 00:43

在经过三年三次公开征求意见后,耗材统一医保目录的日程表正式划定了。

9月5日,国家医保局公布《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省份要在“十四五”期间(到2025年)建立全省统一的医保医用耗材目录,国家层面也将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医保目录。

图片

图/国家医疗保障局

虽然我国医用耗材采购与药品采购起步时间差异不大,但由于医用耗材领域一直没有推出适合医保支付的产品通用名以及一致性评价,因此一直没有形成医保支付体系。

而按照《通知》给出的时间线,留给地方医保部门推进耗材支付规范化管理的时间只剩下两年左右。

缺乏通用名的医用耗材如何开展医保准入工作?耗材入保“全国统一化”,将会给医院、医保和产业端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医用耗材统一目录工作需“省级先行”

公开数据显示,医用耗材涉及医疗机构内95%以上诊疗业务活动,其支出占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总收入的15%-20%,且逐年增长。而更新迭代迅速的高值医用耗材年市场增长率更是达到26%,远高于国内6%的年GDP增幅和15%的年医疗费用增长率。

多项数据足以可见医用耗材规范入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医用耗材医保目录统一”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早在2020年6月就开始征求意见,而直到今年9月才发布了正式通知,其间发布三次征求意见稿,侧面反映了该项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

挡在“统一目录”面前的首先是医用耗材缺乏通用名的问题。“医保通用名”是对学科、品类和功能相近,材质特征相似,同通用名产品临床可互相替代、临床价值趋同,医保管理趋同的药品或耗材统一规范的命名。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医保支付研究中心研究员仲崇明表示,通用名意味着规范化管理。“明明都是一样的功能或是近似的产品,没有实行通用名管理的话,耗材厂商可能会在名字大做文章,使得相似产品的定价差异比较大。”

但耗材和药品不不同,数量大、品类多、更新速度快,无法快速实现通用名管理。因此,只能先以国家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作为过度项。此次《通知》指出,对于已经制定通用名的医用耗材要积极推进按通用名对医用耗材进行医保支付管理。对于尚未制定通用名的医用耗材,暂按现行分类与代码进行医保支付管理。

有了分类基础,统一目录的工作如何推动?长期以来,耗材的医保目录分散程度较高,《财经》杂志指出,同样的一种耗材,不同省、市的目录可能完全互不相认,有的甚至到县级医保都是单独准入。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国家直接统一目录的确困难重重,因此,今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和此番《通知》的最大的亮点是将国家统一调整为省级先行,由地方先做一个正向准入目录,逐步推行至全国统一。

图片

对医院、医生、患者影响几何?

提及耗材医保目录统一的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姚岚表示,主要目的是规范耗材在医疗机构的使用和管理,使其变得有章可循。

值得关注的是,在医保局下发的这一纸通知中,4次提到了“医疗服务价格”。《通知》指出,要适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技术劳务与物耗分开”的原则,加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与医用耗材支付管理联动,逐步将未被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管理范围。

金春林指出,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是由各个省市自行确定的,把耗材医保目录建立好以后,涉及耗材的项目哪些可以收费,哪些不可以收费,就有了操作标准。而对于医保局来说,日常对医院的监督检查工作也能规范进行,哪些不能报销,哪些可以报销,报销比例是多少,飞检工作也有了明确依据。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如何与耗材医保支付联动的?姚岚介绍道,以可吸收的手术缝合线为例,没有它的时候,手术缝合消耗的资源相对小一点,加了缝合线肯定会引起费用的上涨。但它能多大程度上加快愈合的速度,耗材费用的上涨能不能带来其他费用的降低,这需要做经济学的测算和评估。如果测算后的服务项目整体费用降低,患者的愈后良好,同时也可以带来其他方面的资源节约,这样的耗材应该纳入到医保目录中来报销。

此外,《通知》最后写到的“努力使患者总体负担不增加,待遇水平不降低”也引起了仲崇明的特别关注。他分析认为,推进耗材入保想要达成的还是“腾笼换鸟”的目的,在医务工作者“提高技术劳务价格”的普遍呼声下,医疗和药耗的价格结构将会逐步调整,老百姓或许无法直接感受到耗材入保的经济红利。

但金春林直言,在现阶段很多省份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医保医用耗材目录的前提下,谈全国统一目录和入保后的影响或许为时尚早。基于耗材的复杂性、各省医保基金与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差异性,全国统一目录的进度也要看各地方医保部门后续的实施情况。

图片

谁是产业端的获益者?

制定耗材省级和全国医保目录,意味着耗材管理从“排除制”转入“准入制”。《通知》表示,鼓励优先将符合现行支付政策的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耗材纳入目录,探索对独家或高值产品通过谈判等方式准入。这意味着未来的医用耗材进入医保可能会有多种渠道。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主任王海银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路径:一是通过对独家的创新高值产品开展谈判,根据卫生技术评估进行谈判准入。二是直接准入,比如经过带量采购的耗材,降价后已有足够性价比,原来未享受医保报销的产品可直接进入医保目录。三是通过竞价准入方式,针对不同厂家的同类耗材竞价准入。

《通知》还引发了不少投资人士对医用耗材市场格局的讨论。由于发展起点低、研发难度高等,国产中高端医用耗材始终难以与国际品牌角力。集采一定程度上给了企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健康中国2030”“十四五规划”等政策也均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耗材。此次《通知》也明却鼓励优先将符合现行支付政策的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耗材纳入目录。从政策层面看,集采中标耗材已经有了入保的名义“入场券”。

但即便国产耗材拥有多项政策扶持,在目前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上,进口产品的优势地位仍难以撼动。《财经》给出的数据显示,大型外资企业约占65%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份额。

耗材入保是否会为国产替代按下“加速键”?姚岚和仲崇明都表示,耗材支付改革推动下,国产厂商受益的可能的确较大。仲崇明指出,国产耗材和仿制药的逻辑比较像,想追赶进口或许比做药品容易许多,“毕竟身处制造业大国,国产耗材在成本、供应链等方面都拥有先天优势。”

“同理,在中国建设厂房以及在中国拥有合资关系的跨国厂商也可能会收获利好。”他补充说道。

图片

但金春林却认为,耗材入保对产业端的影响目前仍不明晰。“已经集采中标的产品会有优势,但‘入保’到底有利于进口还有利于国产,还要看最后的定价。同样的支架都入了保,国产的700元,进口的1000元,患者未必不能承受这个差价,毕竟是放在身体里的东西,老百姓可能会更关注产品质量是否真的一致。”

《通知》强调,耗材入保仍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后续还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医用耗材的技术进步、临床使用情况、价格费用水平、医保基金和参保人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姚岚对此解释道,“一味地寻求低价”其实是一种对政策的误读,无论是集采还是支付改革,本质上都在强调临床本位,价格合理,规范使用,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耗材的使用应根据临床的需要,如果是临床必需,即便是价格相对高的耗材也是可用的,如果不是临床必需即便是价格便宜也不能滥用”,姚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