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东周古墓开掘发现完整人脑 棺内存在活植物
央视国际 2007年07月02日 08:12 来源:江南都市报
7月1日,距今2500年历史的江西省靖安县东周墓葬正式发掘。
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的东周墓葬已探明棺木有47具,规模之大为早期墓葬中少见。在一些因腐烂而揭开的棺内发现了青铜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金器、丝织品等,甚至还有相对完整的人体骨架。国家文物局对李洲坳东周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视,指派目前国内在漆器保护、丝绸保护、人类学、林业和水文地质等五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现场发掘工作。 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7月1日,全国古代人类体质研究专家朱泓教授(左一)正在发掘现场从G33号墓中取出保存完好的古尸脑组织。
7月1日,距今2500年历史的江西省靖安县东周墓葬正式发掘。
当日,距今2500年历史的江西省靖安县东周墓葬正式发掘。 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的东周墓葬已探明棺木有47具,规模之大为早期墓葬中少见。在一些因腐烂而揭开的棺内发现了青铜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金器、丝织品等,甚至还有相对完整的人体骨架。国家文物局对李洲坳东周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非常重视,指派目前国内在漆器保护、丝绸保护、人类学、林业和水文地质等五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现场发掘工作。 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江南都市报6月30日报道 2006年12月,江西靖安县发现东周时期墓葬的消息传开后,该县就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并已被列为2007年国家第一号关注项目,并成立了由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器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专家吴顺清;首都博物馆丝织品保护中心王亚蓉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体质人类学朱泓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潘标教授以及青铜器保护、大遗址保护等5个方面的8位国内权威专家组成专门的考古组。
7月1日专家们正式开始发掘,考古学家首次从棺木中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尸骨,甚至还发现完整人脑,专家确定这是在中国南方酸性土壤先秦墓葬中首次发现的人体大脑组织。国内古代人类体质研究权威专家、体质人类学教授朱泓认为,这批人骨及人脑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骨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重大。
6月30日和7月1日,记者连续两天赶赴靖安,现场观看了开棺全过程,随着一具具棺木的被打开,古墓内尘封了2500年的谜团即将揭晓。
墓葬区共有47口棺木
6月30日,是开棺前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现场,大老远就看见了考古队花了20万元搭建起的一个巨大的铁皮棚,铁皮棚将整个墓葬坑完全遮盖起来,以保护墓葬不受到日晒雨淋。进入墓葬区内,47口棺木正静静地摆放在葬坑内,考古队在所有的棺木上铺了竹席,并每隔两个小时就往棺木上洒水,以保证棺木不会因为接触空气而过快开裂。另外考古队搭建了一个工作台,以方便起重机起吊棺木,在工作台旁边还修建了一个清洗池,附近的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池中,工作人员就用这些水来清洗和养护棺木。
专家称,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不仅在我省就是在整个南方地区乃至全国都极其罕见。
G33号棺木发现罕见完整人脑
6月30日上午11时许。
考古队先将3口被盗和破损比较严重的棺木用起重机吊离了墓葬坑,送到了附近的粮仓内存放。为了保护好棺木不遭到破坏,每一具棺木都是民工用特制的手推车推到粮仓。
下午4点45分,考古队打开了G34号棺木。各路专家戴好口罩和帽子进入现场。打开棺盖后工作人员首先利用“虹吸”原理将棺木内的水排除,再用海绵小心翼翼地吸干余下的积水后,一具用竹席包裹的人骨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另外,在G34号棺木里面发现了不少漆器、木勺、木梳还有纺织用的刮刀等物品。
5点15分,考古队又打开了G33棺木。当棺木内的水被逐渐吸干后,里面呈现出一具保存比较完整的人骨骨骼,令所有人感到惊奇地是,在人骨头颅位置,大家见到的却不是人的头颅骨,而是一个完整的拳大的人脑。专家在仔细观察后,棺盖被合上。专家表示,打开棺木只是为了观测棺木被破坏程度和取样分析,正式开棺工作将于第二天展开。
7月1日上午10时许。
G34号棺木被吊离葬坑,工作人员小心地护送棺木到粮仓,并将棺木放置在工作台上。上午11时许,我国体质人类学教授朱泓亲手将G33号棺木内的人脑取出后,其他工作人员将棺木内的其余骨骼进行拍照,并依次编号后取出,G33号棺木被钉上三合板进行暂时封存。
下午3时许,开棺工作在粮仓内正式开始。几位专家和助理首先用喷壶往G34号棺木上喷水,再小心地用刷子和抹布清洗掉了上面的泥土,然后再用专业工具一点一点地将淤泥清理掉,随后再往里面注入清水,再用注射器将水吸出,反复几次后,才将棺木内清理干净。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表示,由于G34号棺木内包裹人骨的竹席是考古队正式发掘的第一件文物,所以考古队显得特别谨慎。
下午4点。
G33号棺木也被工作人员护送到了粮仓内。专家表示,由于棺木的清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所以棺木的清理工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体质人类学朱泓教授告诉记者,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古墓内还能有完整的骨骼保存实属罕见,尤其是在处于南方的江西就更让人惊奇,因为江西的土质属于红壤,而红壤最不利于人骨的保存,所以这座墓葬对于研究古代南方的居民生活是难得的样本。对于这些骨骼应当如何妥善保存这个问题,朱教授显得并不太担心。他告诉记者,由于这些骨骼一直浸泡在水中,所以才没有被风化而得以保存,只要这些骨骼在被挖掘后,保持其水份,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让其逐渐脱水就可以了。
关于G33号棺木内发现的完整人脑如何得以被完整保存下来,朱泓教授分析,很有可能当时在古人仙逝后很快就被放入了棺木内,这些棺木的密封情况非常好,在棺木内缺氧的情况下,人脑很快脱水风干并迅速萎缩,由于密封的棺木内有氧菌难以存活,所以尸骨和人脑被很好的保存下来。但由于人脑颅骨的骨头比身上的一般的骨头要薄,所以才发生了没有颅骨而只剩下了人脑的情况。目前G33号棺木内的两个大脑半球和脑干保存完好。朱教授表示,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以前只在北京老山汉墓中发现过类似情况。
专家介绍,他们将通过目前世界考古最前沿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把从骨髓中的DNA提取出来分析,以解决这些棺木的死者在遗传学上有无联系,以及族群的属性,甚至还可以将这些DNA与其他古代居民的DNA进行比对,解决族属问题。
棺木中有金黄色丝麻衣服及活植物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首都博物馆丝织品研究保护中心王亚蓉教授说,这两天在棺木里发现了几件麻制品和丝制品,在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能看见一件就是重大的发现,而且能清晰看见衣服的颜色是金黄色和灰色,这些衣服能够保存下来都是靠地下水的帮助,还在棺木中看见了竹席、漆器等物品,接下来要进行剥离和清洗工作,而且发现了平纹的竹篾箱子状物品,能感觉出竹篾的做工非常精细。目前尚不能断定棺木主人的身份,但可以肯定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漆木器国家文物局重点研究基地专家吴顺清说,棺木有一个显著特点,大都是由完整的杉木对半剖开后剜成,下葬时用篾绳捆绑,之后裹以数层竹席,且每具棺木都重达千斤。接下来吴教授将要对棺木进行研究,以分析古代木头与现代木头的区别。
另外,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介绍说,在第7号棺木的墓主骨骼中还发现了一棵不知名的植物,刚打开棺木的时候,这棵植物还是活的。
圆形金箔饰物透露墓主身份显赫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长青告诉记者,2007年1月6日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靖安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李洲坳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处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墓穴南北长16米、东西宽11.3至11.7米,面积约190平方米,墓口至底部深约3米。墓穴四壁陡直,加工平整,表面抹有一层膏泥作为保护。
墓葬内的47具棺木造型各异,加工讲究,部分棺表还有髹漆现象。这些棺木密集排列,多数东西向,局部也有呈南北向。在墓室的东南角的一单独小区内是整个墓葬的主棺。主棺长3.5米,宽1.1米。主棺两侧有铁制吊环,其墓穴单独挖建,并建有棺床,棺外白膏泥上还有黄土硬层包裹。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棺内发现的圆形金箔饰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最大的金器饰物,该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动物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据专家猜测,它很有可能是一种图腾或族徽标志,也代表着墓主地位和政治权力的象征,墓主人很有可能是王侯之类的人物。
附近可能还有同时期墓葬
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墓葬内出土了丝织品、麻纺织品、青铜器、漆器、竹器等百余件文物,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这些器物保存基本完好,有的仍旧锋利无比。徐长青表示,这些文物很多来自墓葬上面的填土,而这些填土很有可能是当年修墓取土时正好取到了附近一座更早期墓葬的填土,所以才无意中带来了这些宝贵的文物,如此分析,在这座东周墓的附近应该还有同时期的墓葬。
目前,该墓葬的田野考古发掘基本结束,考古工作开始转入恒温、恒湿的室内进行。考古专家们正在为其余棺木的开棺做准备工作。
本文来源:江南都市报 作者:许南平 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