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后,便成为中国经济热词。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体学习时也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被热议。
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2月24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以下简称新站高新区)晶合集成、维信诺、灵伴科技等新质生产力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
2023年,新站高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以全省第一、合肥市唯一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连续8年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获评A档,成功创建安徽省集成电路特色园区,连续两年在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综合排名居前3位,全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早在2023年11月初,人民论坛调研组以《如何厚植“新质生产力”?——“党建链”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站探索》为题,报道了新站高新区坚定不移走党建和发展融合互促之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日前,人民论坛调研组再次走进新站高新区,探寻该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
科创驱动 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
“企业只有沉下心来做好创新、做优产品、做强技术,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近日,荣获“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的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姚志坚深有感触地讲道。
自成立以来,井松智能坚定不移走“党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先后在合肥、上海、杭州等地成立3个研发中心,精心打造以党员技术先锋尹道骏为总工程师的200余人专业研发团队,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5%的研发费用,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动能。公司于2021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22年登陆科创板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与物流装备制造商。
走进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开足马力赶订单、忙生产、抢开局,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一家集新能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和投资整合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我们聚焦新能源产业后市场的发展定位,创建‘绿能引领者·降碳疾先锋’党建品牌,深入开展‘党徽戴起来、榜样做起来、责任扛起来’、党员科技攻关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在新能源锂电池前沿技术上创新攻坚。”巡鹰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褚兵介绍,目前公司获得发明专利5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00余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企业、安徽省绿色工厂等称号。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井松、巡鹰是新站高新区众多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新站高新区净增国家高企100家,同比增长40.2%,相比两年前实现翻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4家,新增数量均创历年新高;晶合集成、颀中科技和先导薄膜3家企业上榜2023独角兽企业,晶合集成、颀中科技成功上市。这背后与该区狠抓“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密不可分。
(2023年5月5日,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纯晶圆代工企业,创下“安徽史上最大IPO”记录)
“企业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新站高新区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新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斌介绍道。
构建“1356+N” 科创体系,明确“一核+三带+五园+六大集群”的总目标,出台《新站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启用少荃湖科创中心、数字科技产业园和科创大厦等科创平台,设立百亿母基金、科创子基金,举办少荃湖元宇宙论坛等创新创业大赛,新站高新区不断厚植创新土壤,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把创新落到企业上、落到产业上、落到发展上。
人才赋能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02年成立、2022年上市的劲旅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环卫装备研发制造、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围绕“装备制造+投资运营”为核心,依托“劲旅云”智慧环境管理平台,探索出“一芯双核”的发展模式,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23省、120多个市县区。
去年12月,安徽省人社厅发布批准设立第十四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名单,劲旅环境位列其中。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有形式,同时也是检验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汇聚人才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劲旅环境党委副书记、董事会秘书杨晶晶介绍,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获批正是以“新”为指引,招引创新人才,以“质”为关键,引聚创新人才的明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新站高新区牢牢把握人才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大力实施“人才强企、人才强链、人才强区”行动,推动人才“第一资源”真正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力。
新站高新区企业党委书记刘大清介绍,2023年新站高新区依托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4个产业链党委,在链上企业设立65个党员科技攻关小组,引导推动党员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最前沿当先锋、打头阵,为企业创新发展加油助力。
“我们党支部成立创新型党小组,贴近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如在钙钛矿光伏蒸镀设备研制中,党员担纲项目负责人,主导开发的大面积光伏钙钛矿蒸镀机关键技术开发及设备研制填补了行业空白,被认定为2023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肖强自豪地讲。
除了发挥既有的党员人才作用,2023年,新站高新区聚焦“车芯屏”主导产业精准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先后组织链上重点企业到省内外83所高校开展重点产业链专题校园招聘会137场,招引本科以上人才2120人,其中硕士、博士201人,占比9.5%,仅国轩新引进博士48人。
新站高新区高教基地拥有30所院校、20余万在校师生。立足这一优势资源,该区积极构建“人才+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国轩等8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设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校企合作班89个,构建稳定的产业人才输送渠道。
(2024年2月27日,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场加速跑,又是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度融合的接力赛。新站高新区的经济地位和产业布局决定了只有因地制宜,依托基础条件,才能厚植发展的内生动力。该区积极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目前,该区京东方、维信诺、国轩、视涯科技、乐凯等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柔性显示、微显示、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电池联合实验室、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2023年,新站高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12亿,科技成果登记325项,新引进院士团队项目3个。
新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建工作部(组织人事局)部长(局长)卜红霞表示,下一步,新站高新区将发挥好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金字招牌示范带动效应,依托“一体两园三平台”,选派100名青年博士到重点企业挂职领衔技术攻关,从重点企业选派100名高层次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兼任院校“产业教授”,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院校开设订单班、学徒班、工匠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为厚培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产业蝶变 新质生产力蓬勃跃升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2023年以来,新站高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党建+转型升级”工程,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优化布局“2+5”(2个千亿产业集群和5个超百亿级支柱产业)产业生态体系,显示半导体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成长,元宇宙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2024年3月5日,合肥京东方睿视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传感柔性调光膜及电子器件研发项目同步签约,本次新签约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柔性调光技术与柔性传感电子器件的研发基地,总投资1.58亿元。这标志着合肥新站高新区传感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也意味着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再布一子。
自2008年引进京东方以来,合肥新站高新区在招大引强龙头企业、招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上深耕细作,已吸引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视涯科技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形成了液晶显示、OLED柔性显示、硅基微显示等门类齐全的“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
(京东方智能工厂内,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10.5代生产线有序运转)
从一条产线到一座地标,从“无中生有”到世界一流,新站高新区与京东方集团用15年的时间,共同书写了政企“双向奔赴”的传奇。
当前,合肥正在加快打造元宇宙这一未来产业,而包括VR/AR在内“微显示产业”,则是元宇宙的重要硬件基础之一。2024年1月8日,作为中国AR行业独角兽企业和工业元宇宙领航者,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与新站高新区正式签约,工业元宇宙总部、生态中心及研发中心三大项目落地新站,为合肥微显示、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向“新”而行、提“质”而上。新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卫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给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是新站高新区加快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新站高新区将大力实施“产业蝶变”行动,深入开展主导产业跃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工程”,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奋力开创新站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