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政策措施重磅发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24 08:01

振兴大业,人才为本。沈阳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修订完善了“兴沈英才计划”。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政策措施,主要包括4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沈阳发展厚植人才沃土。那么,这些政策措施有哪些重点内容呢?2月22日,沈阳市召开《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版)》新闻发布会,沈阳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协五部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政策要点。

沈阳市委组织部

对新引进当选的院士等A类人才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和100万元奖励

聚焦高质量发展精准有效引育所需人才

一是高精尖人才资助。对新引进、新当选的院士等A类人才,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新引进、新当选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认定为B类人才的,给予26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认定为C类人才的,给予7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既注重支持引进人才,也注重本地人才培养、留住人才,新增对沈阳市自主培养且未享受过高精尖优才等政策资助的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按A类、B类、C类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3000元、2000元生活津贴。

二是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着力破除“四唯”问题,新增对无“国家帽子”人才支持政策,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新增对沈阳市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用人主体,采取单列指标、免评直享的方式,给予相应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奖励和首套购房补贴。

三是人才贡献奖励。对在沈阳工作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骨干人才,依据贡献程度分类分档给予奖励,最长奖励3年。

四是外国专家及团队支持。对纳入外国专家项目的外籍人才,年薪30万元以上的,给予用人单位12万-60万元奖励。每年引进25个左右与沈阳企业开展合作的外国专家团队,按业绩贡献给予团队最高20万元奖励。

五是“带土移植”团队引育支持。对企业与创新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按技术合同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励,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奖励。每年引进支持25个左右在沈转化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对创新团队,按照研发投入给予每年5万-50万元补贴,最长补贴3年;对创业团队,在启动阶段,按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在发展阶段,按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六是产业人才支持。围绕沈阳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目录引进的人才,分3年给予总计3万-30万元奖励。突出政策直达,新增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或重点企业给予自主奖励名额。

七是青年后备人才支持。对博士、硕士、本科高校毕业生给予16万元、8万元、4万元的综合补贴;注重向重点发展领域倾斜,新增在沈阳市“老字号”和“原字号”产业领域生产一线或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可上浮10%。对进入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最长发放2年;对沈阳市企业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

八是高技能人才支持。加快培育吸引产业紧缺技能人才,新增每年评选10名左右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兴沈大工匠”,给予10万元奖励。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按培养技能人才规模等指标,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年度内为企业输送50人以上毕业生的职业院校,按最高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九是各领域专门人才支持。实施教育、医疗、农业、金融、新闻、体育、文旅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对纳入项目的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项目经费、5万元奖励,鼓励人才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为沈阳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营造氛围。

提高服务效能 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一是人才住房保障。综合运用政府统建、社会化合作和企业自建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三年免租人才公寓。用好“人才驿站”,每天提供500间“人才驿站”保障能力,将来沈求职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免费入住“人才驿站”天数由10天延长至15天。二是人才家属就业就学保障。扩大人才配偶安置服务范围,由原来的ABC类人才拓展到D类,人才配偶原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予以对应安置。高层次人才子女可根据个人意愿在沈阳市范围内选择就读。三是人才医疗服务保障。注重提高服务效能,新增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持卡可在14家定点医院享受就医和预约转诊“绿色通道”、免费体检等服务。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休假疗养。四是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化人才政策“一网通办”改革,做优做强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通过“盛事通”App实现人才认定、就医服务、大学生补贴等事项直达直办,每年有近10亿元的人才资金能够即申即享。组建服务专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管家式”服务。扩展服务事项,高层次人才持“人才绿卡”可享受免费游览国有景区等服务,着力打造服务人才的“沈阳品牌”。

沈阳市工信局

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并向所在企业给予奖励资金

重点支持在沈阳市促进工业稳增长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并作出较大贡献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特别是国家级、省(部)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负责人等一线技术创新人才。通过对人才的支持与奖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已认定的人才,依托所在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重点依托创新型企业家项目,在沈阳市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市级及以上技术中心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法人或技术副总职务的人才中,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向所在企业给予每年5万元奖励资金,三年共计15万元。通过对企业家队伍的奖励激励,激发优秀企业家人才带领团队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沈阳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市人社局

今年举办招聘会500场吸引1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

今年,市人社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兴沈英才计划”(2024年版),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流”,深化“C”才理念,全力建设“如才所愿”创新场景,以强大的人资配置力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在攻坚之年打好招才引智攻坚战。

市人社局将联合经济部门推进“双招双引”活动,持续打造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博士沈阳行等人才活动品牌,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500场,开展带岗直播800场;引育高层次人才700名,培养博士后人才200名。统筹把握青年特点和就业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需求引领与供给优化并举,就业帮扶与创业服务并行,全年吸引17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择优给予奖励。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引进相应高层次人才给予奖励。

市人社局将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扩大企业参与“订单班”规模,实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质效,提高上岗就业率,针对新入职和新转岗一年内员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提高职工稳岗率,发挥各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数字基地、竞赛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作用,举办第三届“舒心传技”沈阳都市圈职业技能大赛,备战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年度新培育高技能人才3万人。

聚焦政策红利,多管齐下“留人才”。沈阳将全方位对接人才就学、就医、家属就业等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当好服务人才和用人单位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推进人才政策“一网通办”,实现“即申即享”“免审即享”,做到“三直一快”落实落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年计划开展各类创业活动280场,引导100家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建设,持续营造浓厚青年友好和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聚焦专业技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互认,将人才自主评价权由“下放”向“平移”延展,联合各行各业、专业领域规范认定标准,“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行业拿标准”。围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价、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计划全年服务单位50家以上,为5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评定职称,为5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00人以上。

沈阳市科协

给予院士工作站最高连续5年总计300万元奖励

目前,沈阳市共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和海智工作站138家,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阳将持续支持“四站”建设,聚焦沈阳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引导院士、海内外专家、国家(省)级学会和海内外创新资源向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集聚,在科研立项、技术难题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专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长效机制,为企事业单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对在沈建立的各类工作站,按引才用才成效,给予院士工作站最高连续5年总计30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服务团、学会来沈开展服务站建设的,给予连续5年每年最高30万元奖励。给予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最长3年每年最高10万元奖励。

支持企事业单位围绕学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等重大问题,在沈举办高水平人才学术交流活动和全球性、国家级人才峰会等高端学术会议,持续扩大人才吸引力、行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对在沈举办国际或全国性高水平人才学术交流活动,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对永久在沈阳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全国性人才学术交流活动的,对活动围绕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完成高水平院士专家对策建议报告的,对将活动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沈工作和将活动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的,最高按活动总支出金额的50%给予主办单位最高100万元补贴。对引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专业论坛等永久落户沈阳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提升科技人才国际组织胜任力,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和研修深造,支持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专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行政事务,对所需交通住宿等费用,按实报实销方式给予最高3万元补贴。

沈阳市科技局

今年聚焦重点领域引育“带土移植”项目30个以上

今年,沈阳将聚焦重点领域引育“带土移植”项目30个以上。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团队项目20项左右;重点培育100名40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并积极鼓励支持其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青年科技人才的全覆盖政策支撑体系。

新版“兴沈英才计划”持续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今年,沈阳将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继续争取、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全市创新平台将达到1700家,力求以一流平台引聚优秀人才。

同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成长培育体系建设,通过新的政策体系支撑,全市科技型企业突破2.5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00家,以更多富有活力的科技企业吸引优秀产业创新人才。本次政策首次设置了对大学科技园、创业平台支持的政策点,将聚焦提高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水平,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输出和科研人员创业,推动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

此外,促进科技人才产出高质量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沈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次政策继续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全链条的支持力度。比如,对符合沈阳市产业发展方向、竞争力强、产业化前景广的中试基地,将通过综合绩效评价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投资奖励。对转化落地项目,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引进技术企业、企业承接团队、促成交易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均可享受相应额度的补助奖励。通过以上政策措施,进一步形成成果供给、中介服务、成果承接的全链条支持,助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保持600亿元以上的高位增长。同时,通过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与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特色产业园区等合作对接,接力培育科研成果入孵和创业团队成长。

本组稿件均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宁 采写 资料图片摄影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