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昆明做程序员,就职于一家科技公司,主要做软件开发,后来辞职回家乡,这几年一直在家里种植烤烟。”
一边是省会城市,一边是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小山村;一边是月薪八千多的IT工作,一边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李绍强在地里劳作。周匡迪摄
离开家乡,寻找梦想
李绍强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乡雨来救村,这是一个地道的彝族村,从这里开车到县城需要将近一个小时。“雨来救”村名的由来并不复杂,顾名思义,村子缺水,靠雨村子才有救。由于自然条件艰苦,生活贫困,父母从小教育李绍强要走出大山,到城里去。到山村外的城市去生活,也是李绍强儿时的向往。
从云南的小山村,考上了外省的大学,毕业后也留在昆明工作,做的还是高端前沿的软件开发工作,每每提到儿子,李绍强的父母都感到很骄傲,村里人无不羡慕。
作为一名90后,李绍强在省会城市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城市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却让李绍强过得并不开心,上班一年多,他便辞职到青海,跟朋友合伙创业。
回乡发展,情系桑梓
“后来创业失败了,也不想再过那种节奏太快的城市生活,我还是想回来自己的家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李绍强很坦诚,也明显能感受到他脸上自然而真挚的快乐。
“我2016年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一名烤烟技术员。从程序员转行到烟技员,我也还在不停地学习摸索中。”
回到村里的李绍强,在村“两委”积极发挥作用,为村民服务,助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村里会用电脑的人不多,这方面的工作都被绍明承包了,技术没得说。”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展望未来,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除了管理电脑,李绍强还管理着一个抖音号。抖音号里既可以看到雨来救村的风土人情,也不乏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如无人机飞防、电能烤房实操等等。作为一名90后,他特别注重学习新的生产技术,领悟快、实践快、宣传快。
种植烤烟多年的李绍强也算小有心得。与往年不同,今年烘烤烟叶采用的是电能烤房,相比起传统的密集式烤房成本降低了不少,再加上勤学好问,李绍强的烟叶已顺利出炉。李绍强说:“技术学到手,烘烤质量就上来了,今年收成不错。”
从程序员到烤烟技术员,展望未来,李绍强乐观地说:“雨来救村脱贫以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变,路通了、村美了,家家盖洋楼买汽车。现在很多种植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天地也大有可为,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还会更好!”(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