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12368”双线融合,这个“双诉双融工作站”让多元解纷更快一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23:51

为进一步融入基层治理格局,织密织牢多元解纷网络,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以12368“一号响应”机制为工作抓手,主动对接12345热线中的涉法涉诉工单,定期梳理诉求中的高频、疑难问题,通过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截至目前,昌平法院已与城北街道、十三陵镇、南邵镇陆续成立3个“双诉双融工作站”。

工作站成立以来,用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初步实现了社区纠纷“快速办”、群体纠纷“批量办”,吸附、化解镇街涉法涉诉工单20余件。

高效联动两日巧解兄弟盖房心结

“现在房屋能顺利翻建,我们兄弟俩的矛盾也解决了,心里总算是舒坦了,咱这工作站确实靠谱!”在南邵镇张各庄村,张家两兄弟坐在一起笑容满面,连连向法官表示感谢。

张家兄弟二人是该村前后院邻居。今年4月,哥哥翻建房屋,遭到弟弟阻拦,于是答应给弟弟11万元作为补偿款。同年8月,弟弟翻建房屋时,哥哥气不过,也阻止其建房并要求退还之前的补偿款。二人协商不成矛盾激化,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两人多次拨打市民热线,各执一词,语言激烈,弟弟还将哥哥起诉至法院。适逢“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成立,双方当事人均同意将该争议交由工作站进行调解。昌平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辉与南邵镇“接诉即办”专班负责人王立超、村委会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一同前往现场实地了解情况。

调解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思想疏导与心理抚慰,法官则从双方争议点切入,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列举了以往类似情形的典型纠纷,围绕双方切身利益和亲情关系进行释法说理。

生动的例子和详尽的释法让两人渐渐动摇,心中的怨气逐渐平复。最终,弟弟当场退还哥哥7万元,哥哥也保证不再阻碍弟弟翻建房屋,该案件从受理到解决总计用时两天。

在村里,像这样的相邻纠纷、宅基地纠纷很常见,面对村里人民调解员现场实地走访,法官破解争议难点,联合镇街、村社等多股力量同频推进,不仅切实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也能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调解+普法”贴心司法服务送到身边

“感谢调解员和工作站的帮助,让我们不用花钱打官司就把事情解决了。”在城北街道的“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内,两名当事人握手言和,一起因意外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今年7月,城北街道某小区进行美化施工项目,停放在小区内的数辆机动车被意外喷溅到涂料,引起了车主们的不满。由于双方对于责任界定、赔付金额未达成一致,车主们多次拨打市民热线,气愤地表示要将小区起诉至法院。

“涂料喷溅到的车辆较多,我们社区的居委会对相关法律问题难以准确把握,希望法院给予一定指导。”接到派单后,干警郑凌之和调解员迅速赶往工作站组织调解。他们在向居委会了解基本情况后,与当事人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详细分析利弊并释法说理,为双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最终双方同意各让一步,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经过调解,大家对协商结果很满意。”居委会工作人员欣慰地说。

考虑到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往往面临许多问题,一些纠纷涉及利益主体多、调解难度大且具有一定普遍性。当天,工作站开展了“社区常见法律纠纷”主题普法活动,吸引了不少小区业主、社区工作人员前来旁听。

为进一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法院在线上组建微信群,及时解答法律问题,线下定期开展法治讲堂,发放普法材料,讲解老百姓关心关切的法律知识要点,鼓励群众以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此外,法官经常围绕社区典型矛盾纠纷为网格员们答疑解惑,指导街道社区排查预防、调后回访,为辖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促进基层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诉无讼”转变。

激活引擎聚力提升解纷专业化水平

包工头李某雇刘先生等10人为一家公司做外墙装修工作,但工程进行到一半,李某“失联”,刘先生等人多次索要工资未果。考虑到这类矛盾具有批量化、类型化的特点,城北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遂向昌平法院寻求法律帮助。

为一次性妥善化解纠纷,法院干警、调解员约请了街道、公司和刘先生等工友,在工作站组织了一场协调会。经过积极协商并综合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最终,暂由发包方公司垫付工人们的工资并当场结清。“如果不是你们,我们这工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呢。”拿到工资后,刘先生和工友们激动地表达感谢之情。

在“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调解员们在法官团队的指导下,对涉诉工单中适宜调解的以及其他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实现站内化解、快速化解。工作站还积极打造调解员培育模式,定期组织优秀调解员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形成有效“传帮带”,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性。

工作站经常举办各类专项培训,通过交流研讨和实战演练等方式,结合典型案例讲授调解思路和技巧,综合提升调解员队伍的法律素养和能力水平。

未来,昌平法院将继续加强融合衔接,优化解纷模式,持续释放诉源治理新动能,让更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