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发文 逐步将医用耗材纳入医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11 21:08

医用耗材涉及医疗机构内95%以上诊疗业务活动,其支出占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总收入的15%-20%,且逐年增长,特别是高值医用耗材年市场增长率更是达到26%,远高于国内15%的年医疗费用增长率。医用耗材收费、定价、支付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综合医改中的难点。对此,国家医保局9月5日印发《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扎实推进医保医用耗材代码应用

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扎实推进国家医保医用耗材代码应用,及时按照国家医保局制定的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做好更新,提高医用耗材代码应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实现医用耗材带码采购、带码使用、带码结算、带码监管,确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全国统一。

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耗材范围。要适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技术劳务与物耗分开”的原则,加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与医用耗材支付管理联动,逐步将未被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管理范围。

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建立医保医用耗材通用名管理制度,逐步制定不同类别医用耗材通用名命名规则,编制医保通用名。

优先将集采中选耗材纳入目录

《通知》要求,加强医保准入管理,推动建立健全医用耗材医保准入制度。规范医保目录确定程序。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

《通知》要求,坚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原则上临床价值不高、价格或费用远超基金和患者承受能力的医用耗材,以及非治疗性康复器具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推动建立健全医用耗材医保准入制度,“十四五”期间,应按准入法完成制定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目录。

规范医保目录确定程序。各省应组织医用耗材、临床等方面专家及行业协会,通过规范的评审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目录,评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鼓励优先将符合现行支付政策的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耗材纳入目录。探索对独家或高值产品通过谈判等方式准入。

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增补必要的新技术产品,退出临床可被更好替代、经济性评价不佳、被有关部门列入负面清单以及其他不符合医保要求的产品。

鼓励各省探索制定耗材医保支付标准

各地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水平等差异较大,与广大参保人的保障需求还有差距。通知指出,省级医保部门要逐步平衡省内各统筹地区支付政策和保障水平,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尽早以省为单位实现统一。

通知要求,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逐步淘汰单纯依据费用水平分段支付、一刀切的定额或限额支付等较为粗放的支付政策。各统筹地区可统筹考虑基金承受能力、参保人负担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价格或费用较高的医用耗材设定先行自付比例。

通知明确,鼓励各省探索制定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探索以准入谈判等方式合理确定部分高值医用耗材支付标准。对功能和用途相同、材质和特征相似、临床可相互替代、医保管理趋同的医用耗材,可制定统一的支付标准。建立医保支付监测评估机制,重点对临床使用多、基金消耗大以及患者负担重等的医用耗材进行监测。鼓励省级医疗保障部门之间采取区域联盟或协作等形式,探索建立联盟或区域内统一的耗材目录和支付标准。国家医保局将适时启动国家医保医用耗材目录制定工作。

医用耗材“入保”

5大热点

1.医保耗材目录与其他耗材目录是什么关系?

目前,基于不同的管理目标和具体要求,医用耗材的分类、命名、编码有多个版本。政府部门的主要有三个,包括药监部门2018年施行并动态调整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医保部门2019年发布并动态更新的《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卫生部门1999年发布的《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机构开发的版本得到了一些应用。

制定《医保耗材目录》目的是规范和加强医用耗材医保支付管理,深化治理医用耗材改革,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纳入《医保耗材目录》的医用耗材需经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注册或备案,并获得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医用耗材编码的医用耗材。医保医用耗材的支付管理的核心包括支付范围和支付标准的确定与调整。

2.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如何命名?

国家基本医用耗材支付实行医保通用名管理。在依照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医用耗材编码规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以学科、用途、功能为核心,兼顾材质和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分类的差异性,依据功能和效果相近、支付标准管理趋同的原则,将具有医保耗材编码的耗材进行分类合并,形成医保通用名。“医保通用名”用于全国医疗保障医用耗材目录准入、挂网采购、医保支付和基金监管等工作。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由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调整和发布。

据2019年6月公布的“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标准数据库”,形成一级分类(学科、品类)17类,二级分类(用途、品目)174个,三级分类(部位、功能、品种)1046个,耗材材质、规格、特征、参数综合分类8620个,合并为274个耗材通用名。如“支架”这个通用名,包含了冠脉支架、气管支架、食道支架、胆道支架、输尿管支架、颅内支架、颈动脉支架、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髂股动脉支架、股腘动脉支架、髂股静脉支架等数十种支架。

3.医保耗材目录如何动态调整?

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综合考虑医用耗材的功能作用、临床价值、费用水平、医保基金和参保人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对《医保耗材目录》进行动态调整。确定及调整《医保耗材目录》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调整规则、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公布结果等。

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医用耗材保障需求、医保基金的收支情况、承受能力、目录管理重点等因素,确定耗材目录调整的范围。健全目录退出机制。原则上非治疗性康复器具、临床价值不高、价格失信的医用耗材不得纳入《耗材目录》。评估安全性、经济性风险大于收益的,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撤销、吊销、注销医疗器械注册、批准文件的,有关部门列入负面清单的医用耗材,经专家评审后原则上直接调出《医保耗材目录》。

4.医保耗材支付标准如何确定?

支付标准确定: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对三类品种制定支付标准,1新增通用名下的独家品种原则上通过谈判确定首次医保支付标准。谈判成功的,按照谈判结果确定支付标准。2纳入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医用耗材,根据集中带量采购结果确定和调整支付标准,推动类别相同、功能相近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的逐步统一。中选产品的医保支付标准按照中选价格确定,非中选产品的医保支付标准不得高于类别相同、功能相近中选产品的最高中选价格。3可对部分价格昂贵、对基金影响大的品种开展准入谈判,谈判成功的在全国范围内纳入支付范围。

省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医保支付标准的确定规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用耗材支付标准。鼓励省级医疗保障部门之间采取区域联盟或协作区域等形式,制定联盟或区域内医保医用耗材支付标准。

支付标准调整:国家和省级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集中带量采购、耗材实际供应及使用等情况及时调整支付标准。对于有明确支付协议期限的耗材,支付标准的调整周期要与协议周期相衔接。如遇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支付标准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过大等必要情况时,应对支付标准及时进行调整。

5.医保耗材支付比例如何确定?

在省级支付标准的基础上,各统筹地区可统筹考虑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支付比例。参保患者使用价格不高于支付标准的医用耗材,各统筹地区要以实际销售价格为基础确定支付比例。参保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医用耗材,由各统筹地区综合考虑支付标准、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支付比例。

>>举个例子

河南81家医院组团砍价

17000元耗材降至5000元

今年3月22日,河南省医用耗材采购联盟首次集中采购活动落下帷幕。联盟与108家企业面对面,经过3天的拉锯谈判,成功挤掉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两类高值耗材“价格水分”,2323个品规平均降幅达53.6%。

河南省医用耗材采购联盟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全省81家三级公立医院“组团”向医用耗材供应企业“砍价”。

此次采购活动,共吸引了108家企业参与,其中,国内企业70家、外资企业38家。通过前期充分调研,会中集中开标、两轮谈判等公平竞争环节,共有76家企业拟中选。谈判后,两类医用耗材共计2323个品规平均降幅达53.6%。采购结果执行后,预计河南两类医用耗材采购金额将由每年的24.6亿元降至11.5亿元。以临床常用的神经介入球囊扩张导管为例,目前已由17000元降至5000元,这将大大减轻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手术负担。

>>来龙去脉

征求意见近两年

医用耗材“入保”拟分两步走

2021年11月19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了《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医保医用耗材“医保通用名”命名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制定《医保医用耗材目录》提出了明确的方法和路径。

在今年5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医用耗材医保支付管理的目标是让医用耗材医保分类更加规范,支付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最终实现全国医用耗材支付范围基本统一,保障水平和保障公平性明显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当时,国家医保局方面指出,就具体实施思路来讲,一是立足现状,确保支付范围总体稳定。医用耗材的医保支付涉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医保支付管理,总的原则是立足现状,确保待遇水平总体稳定,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升。

二是探索推行按通用名管理。拟从国家层面对类别相同、功能相近的医用耗材进行合并同类项,分类确定“医保通用名”并在全国实施,作为逐步实现医用耗材医保支付范围全国统一管理的基础。

三是积极稳妥,分步推进。拟分两步走,首先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各省域范围内医用耗材支付范围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最终实现医用耗材医保支付范围全国统一。

除了医用耗材的支付管理规范,推动市场规范也成为一大方向。例如,近几年集采带来的医疗器械市场格局可能出现急剧变化。自2019年国家出台《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截至2022年末,国家层面已开展四次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器械企业高管表示,面对重重机遇与挑战,企业需要做好应对之策。一方面,不建议抱侥幸心理。企业自己去做行业和公司的财务预测,全部都要考虑终端医保、集采等政策带来的降价及出厂价降价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是企业从一开始就要做好的准备,它是一个常态化过程。另一方面,倒逼成本。成本转化到企业运营过程中就是竞争力,在成本控制上企业就能一开始比竞争企业或者进口企业更具有优势,这包括核心高端材料的国产供应商培育、高端加工工艺的优化及良率提升。

此外,聚焦出海和国际化,许多产品在海外成熟市场面对的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企业在拓展国际化市场时,需要考虑价格和稳定性会在长期给企业商业化提供非常持续稳定的可预测能力。 本版稿件据央视、国家医保局网站、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医疗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