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工作站”顯威練兵備戰一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09 07:27

“3號車尾部與礁石碰撞變形,請立即處置!”初秋某海域,海軍某部組織訓練時特情突至。接到命令,裝甲技師葛金龍帶隊駕駛沖鋒舟抵近受損車輛,隻見他熟練操作某型矯正工具,對受損部位進行維修,不多時車輛便恢復機動能力。

“此次訓練中保障組成功處置特情,是‘技師工作站’在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成功實踐。”工作站負責人、某營副營長張宗海感慨,依托技師工作站,人員更專業了,創新發明更多了。而在此以前,來自基層的“金點子”、好做法很少有途徑轉化成戰斗力。

轉變始於該部機關的一次蹲點調研。一次,某連多台裝備車輛發生機械故障,戰士們檢修無果,隨隊的唯一一名裝甲技師在現場忙得不可開交。“看來能自主解決問題的技師人才隊伍還沒有形成規模。”這一情況被裝備管理科助理員孫耕新反映到了機關,隨后的議戰議訓會議上,其他蹲點干部也反映了不少緊迫問題:“曾經的‘技術大拿’在新裝備面前成了新手‘小白’”“部分預任技師還沒正式上崗就面臨退伍”……

人才培養如何適配崗位需求?技術升級如何跟上裝備換代?體系建設如何保障能力生成?為解決這些問題。該部決定借助基層技術骨干在一線、懂裝備的優勢,召集基層7類專業20余名技師成立工作站,為整個單位提供技術保障和人才支撐。

“許多裝備難題都要依靠技師解決,必須規范工作站運行機制,系統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張宗海說,為讓技師骨干有效兼顧工作站辦公和連隊工作,他們按照“一線調研,集中攻關”模式,在訓練間隙組織問題匯總、備課示教時間組織課題研討、月末講評會組織理論培訓,實現基層人才需求和工作站建設同向發力。

“我在技師崗位找到了人生價值,我願意一直干下去。”中士徐思桐是“技師工作站”建成后的第一批受益者。來到連隊后,修理經驗不足、專業理論缺乏等難題始終困擾著徐思桐。眼看預任技師選拔考核在即,他思想壓力陡增。就在此時,技師工作站組織了一次集中學習。

原來,為支持技師工作站建設,該部黨委劃撥專項資金用於項目創新升級、骨干人才學習和購買專業理論教材,同時邀請裝備廠家工程師來隊講解技術疑難問題。經過半年的理論學習和攻關研討,徐思桐明顯感覺自己能力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在工作中越來越游刃有余。前段時間,徐思桐成功通過預任技師選拔考核。

人才培養結碩果,練兵備戰顯威力。在該部最近組織的幾次實兵對抗演練中,“技師工作站”的作用越發不可替代,逐漸成為“中軍帳”直接掌握使用的急救隊、智囊團。

自成立以來,“技師工作站”共自主設計研發13項創新成果,有效解決了近30個野外駐訓裝備訓練、維護保養等難題。葛金龍帶隊研發的某型矯正工具,便是“技師工作站”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已得到廣泛推廣使用。

筆者了解到,下一步,該部計劃通過廠家幫帶、交流學習、成果巡講等方式推動工作站建設再上新台階,使其成為技術創新和人才成長的孵化器。(胡亞楠、叢镕基、林偉國)


(責編:彭曉玲、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