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狂欢”的尽头不应是网暴
“法绝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之路》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剧中男主角潘岩在追地铁“偷拍男”的过程中,“偷拍男”心脏病复发住进ICU,潘岩因此从见义勇为的英雄“战损男”变成了打人欺弱的“渣男”,从被“追捧”到被“捧杀”、被“人肉”、被“网暴”,人设“崩塌”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事。
艺术源于生活,这样的剧情走向太过熟悉,让人直呼“这不就是互联网正在发生的事吗”?我们刚被“挖呀挖”的简单旋律、单纯美好戳中内心的柔软,就有网友开始攻击当事人的外貌、“人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甚至给当事人“编故事”,本该治愈人心的儿歌变成了嘈杂的舆论场;我们争相“进淄赶烤”的同时,关于淄博亦真亦假的“翻车”消息也不曾“断更”,“新晋顶流”淄博也难免战战兢兢,生怕哪里想不到、做不好,从流量高峰狠狠跌落。
有人说,互联网正在经历“泛饭圈化”的反噬,无论是“一夜爆红”还是“持续长红”,“造神”有多热切,“毁神”就有多汹涌,背后的网暴、网络戾气等“怪象”“乱象”值得警惕,亟待整治。
网络无垠而文明有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矮化道德标准的地方,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能失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对事实真相的敬畏心也不能恣意“跑偏”。一方面,“网络ID”不是胡言乱语、编造谣言、乱带节奏的“保护色”,键盘下的“按键伤人”也需要负实实在在的法律责任。从最高检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到国家网信办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都在以更有效的方式“出重拳”“零容忍”,加强打击网暴力度。
另一方面,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我们应该有一事之前先问真假、再问对错的自觉和耐心。加缪在《局外人》中写道:“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扪心自问,我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甚至在不完全了解事情经过和全貌的情况下,急于表达观点、伸张所谓正义。正如电视剧《平凡之路》中那些想替住进ICU的“偷拍男”鸣不平、讨公道的网友一样,我们都有按捺不住满腔正义感的时候,可是有时正是这些“错位的善意”“迫切的热忱”被利用、被错付,无形中成为网暴事件的“软刀子”。
网暴之下没有“局外人”,冷眼旁观的下一秒也许就是身处“暴风眼”。我们应该向网暴说“不”,不仅是向别有用心的“谣言”说“不”,也要向“阴阳怪气”、网络戾气说“不”。与谣言赛跑,与暴力角力,清除积弊才有朗朗乾坤。在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网暴就是一大重点,如何严厉打击网暴,如何让网暴彻底失去生存土壤,依旧任重而道远。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是亿万网民的共同期盼。网络“狂欢”的尽头不应是网暴,作为网络精神家园的“园中人”,愿我们都能在流量喧嚣中保持冷静和定力,在戾气面前多些善意和果敢,在时代洪流中当好“叙事者”、当好“主人翁”,共同拒绝网络空间的“劣币驱逐良币”。(蓝炜)